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人工智能+”、生態文明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俞海: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中國化時代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存在,決定了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重要論斷,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規律,認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己;不尊重自然,違背自然規律,只會遭到自然報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自然遭到系統性破壞,人類生存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中國化時代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增福:聚焦黨的創新理論的主題主線,進一步講清道理、講深學理、講透哲理】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王增福強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一刻也不能停止。伴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將不斷豐富拓展。只有聚焦黨的創新理論的主題主線,進一步講清道理、講深學理、講透哲理,才能深化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貫穿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主題。從黨的十八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黨的十九大要求全黨“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為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指明了研究闡釋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著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事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在理論創新上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為解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新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南。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董志勇、畢悅:超大規模市場為“人工智能+”開拓廣闊藍海】
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董志勇、畢悅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演進,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超大規模市場為“人工智能+”開拓廣闊藍海。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我國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躍遷。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8萬億元,比2023年增長3.5%。另據研究預測,到2035年我國消費市場總量將超過歐美總量之和。龐大的消費群體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更新迭代提供了海量訓練數據,顯著縮短了技術優化與應用周期,為其更好服務于產業建設和升級創造基礎條件。同時,不同年齡、地域、審美偏好的消費群體天然形成了差異化的需求圖譜,進一步豐富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例如,青年群體對沉浸式體驗的需求、老年群體對技術適老化改造的需求以及個性化、定制化、品牌化需求等,均成為“人工智能+”多元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此外,超大規模市場還有助于降低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成本,通過規模經濟效應,減少企業創新投資的不確定性,有效激發經營主體將人工智能嵌入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永園、張柯焱: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校教育體系】
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山西財經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郭永園、張柯焱表示,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高校肩負著培養具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新征程上,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校教育體系,引導學生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不斷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統籌推進育人方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改革,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要發揮思政課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建設,不斷拓展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整合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生態理念、培養生態意識,實現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目標。加強教材建設,編撰具有時代特色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教材。在教材編制中,注重篇章結構設置,系統融入生態安全、生態審美、生態實踐等方面知識,引入案例教學,增強生態文明教育教材的科學性、時代性、可讀性。不同類型和不同地區的高校應立足特色、發掘優勢,推進相關課程標準修訂和課程開發的研究論證、試點探索和推廣評估工作。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