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石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日前,國務院國資委在廣東深圳舉行專題推進會,聚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如何更好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中,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機制是重要一招。
近年來,國有企業考核體系以國資監管機構對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為主,推動優化布局、保值增值、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聚力優化布局方面,設置專項考核指標,引導國有企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2024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7萬億元,占總投資比重首次突破40%。推動分類考核方面,加速“一企一策”考核探索,2024年對中央企業經營業績考核中,個性化指標占比達77%,促進企業在各自領域充分發揮優勢。助力科技創新方面,引導研發經費投入,中央企業2022—2024年研發投入連續3年突破萬億元,有效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也要看到,現有考核體系雖已涉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等部分考核內容,但覆蓋面和功能導向還不夠,在引導國有企業服務國家整體發展履行戰略使命方面略顯不足。例如,在應急領域,國資央企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在西藏定日6.8級地震、內蒙古阿拉善新井煤礦坍塌等一系列災難事故面前,積極參加搶險救援,對國有企業來說更多的是投入、展現的是擔當,需要在評價方面予以考慮,引導國有企業在防災、減災、救災和生產安全保障方面更好發揮戰略支撐作用。再如,在科技領域,國資央企肩負著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作表率的重要作用,兼顧當前和長期,需要通過評價機制引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
圍繞優化國有企業考核評價,國務院國資委和各級國資委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以“一利五率”為主的考核指標體系不斷健全。比如,創新實施了“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出臺了針對19個行業的考核實施方案,根據企業功能定位、行業特點、承擔重大任務等情況,綜合考慮了企業的共性量化指標和個性化差異,引導企業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又如,將國有企業承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任務視同主業管理,降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短期投資回報要求和經濟效益指標權重,引導企業加快布局新賽道、塑造新優勢。下一步,以評價機制引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可以從四方面進一步加快探索。
明確評價目標,突出戰略使命導向。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評價機制的核心目標,改變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考核模式,結合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行業領域及分類改革,對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任務情況展開評價,繼續推進“一類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引導國有企業將資源向關鍵領域傾斜。例如,對承擔“卡脖子”技術攻關的企業,強化長期技術突破的評價導向。
科學選取指標,構建多維評價指標體系。著眼于建立科學、客觀、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對國有企業戰略使命任務完成度設置相應指標。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出資人部門或行業主管部門作用,對戰略使命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定性判斷和評估,增強評價客觀性和科學性。
創新評價機制,完善動態管理。延長評價周期,對重大戰略使命任務開展定期評價,結合年度評價與戰略使命任務周期評價,引導企業長期行為。建立評價結果動態反饋機制,針對戰略使命執行偏差及時提出改進要求,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閉環管理,確保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機制與國家戰略政策銜接一致。
強化機制保障,推動應用落實。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既要避免因重復考核加重企業負擔,又應防止出現包含或替代關系,確保兩者相互補充、協同增效。對戰略使命任務履行成效突出的企業,與企業資源配置、負責人晉升、薪酬激勵等掛鉤,激發國有企業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的積極性,切實強化評價結果的剛性約束力與戰略導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