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縱觀1500年以來的大國興衰史,金融在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當今世界,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金融對強國建設的作用更加凸顯。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金融血脈若受制于人甚至被切斷,不僅經濟循環受阻,整個現代化進程都可能被遲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推動我國金融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構建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先導工程
金融強國建設的歷史偉業,離不開強大的思想理論的支撐。構建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正是服務于建設金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偉大實踐的先導工程。
西方主流金融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土壤、市場環境和發展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集中體現了西方金融發展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抽象。其基本假設、分析框架、價值取向無不深深烙印著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它雖然能為我們提供不少參考和借鑒,但難以解釋和指導中國獨特的金融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金融實踐,是人類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們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助力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金融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不但堅定了我們的道路自信,也為中國金融學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那些在西方主流范式下難以解釋甚至被視為“異端”的中國金融實踐,正是理論創新的源泉,是推動金融學范式革命的原動力。
構建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根本在于“兩個結合”
一方面,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第一,金融強國目標的確立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金融關系的認識。我們既要堅持對過度金融化的批判、警惕各類金融風險,也要更加注重發揮金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特別是發揮金融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強調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金融完全可以將普惠性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增強金融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縮小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第三,把握新時代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開辟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新境界。1867年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第一次對資本的作用和行為規律作出了全面剖析和系統闡述,使得“資本”一詞橫空出世,成為把握時代發展和歷史變革的標識性概念。50年后,1916年列寧發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總結了《資本論》問世半個世紀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資本行為規律的新特點。100年后,1966年保羅·巴蘭和保羅·斯威齊的《壟斷資本》以美國為藍本,對戰后資本運行規律進行了新探索。150年后,2014年皮凱蒂出版《21世紀資本論》,宣稱“資本又回來了”,從一個新的角度重申了一個半世紀前《資本論》中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張力。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球化、金融化、數字化加速演進,這些新變化都為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素材,提出了新要求,反映時代變化的《新資本論》呼之欲出。
另一方面,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金融實踐,賡續中國傳統經濟金融思想,更要深刻領悟和吸收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政治哲學的精華,整體把握中國金融的“精氣神”。比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誠信觀、“以義取利,義利并舉”的義利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風險觀以及“修齊治平、內圣外王”的家國情懷……可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可以為金融強國建設注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