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吳亞芬(江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教育與健康服務中心副教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厚的審美趣味、人生智慧、心理哲學等,將其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助力大學生理解自身與他人、社會之間相互依存與協調的關系,進而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形成更加開放、平穩、包容的心態。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培育大學生健康心理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心理調整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預防和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等作為重要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愛包容等價值理念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相契合,可將其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營造“文化+心理”融合育人氛圍,開設系列課程,創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豐富實踐活動,在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中全方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營造“文化+心理”融合教育氛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養分。高校管理層應完善頂層設計,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規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融合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制度,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專項資金,加大力度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配齊心理咨詢室、音樂放松室、宣泄室等,配備高水平心理學專業教師,或者引進校外心理學專家,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同時,高校應引進數字技術,搭建智能化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大學生開通心理咨詢預約線上通道,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工作效率;借助智能教育平臺、校園官網、校園論壇、短視頻等媒介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等;通過視頻、圖文、心理測試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帶動大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利用日常生活、學習的碎片化時間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
在校園文化長廊中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展區,展示文化典籍、經典歷史故事、心理健康知識等內容,營造潛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圍,讓大學生提升對文化與心理的認知,增強對“文化+心理”融合教育實踐的認同感。
開設“文化+心理”融合課程
高校心理學專業教師與文化課專業教師合作,開展跨學科教育理論研究,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課程體系,搭建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內的立體化課程架構。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思想等內容,包括治未病、預防大于治療的健康觀念,仁愛包容、寬以待人的人際觀念等。開設“儒家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中醫養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音樂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等選修課程,以心理學教師為主導,與其他專業學科教師合作,共建心理健康跨學科教學知識圖譜。借助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技術,深入開發、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
鑒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選用教材具有專業性強等特征,教師有必要開發校本課程,融入普適性教材內容體系,與原有教材內容進行關聯、互補,完善“文化+心理”教學內容體系。教師可在教材不同單元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導讀”模塊,在課程設計階段篩選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契合的文化內容作為鋪墊,讓大學生以文化視角接受、探究心理知識;更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內容,在普適性教材內容的不同單元增加“心理健康知識鏈接”板塊,以故事、漫畫等形式傳達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理論知識等,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更好地實現心理學、文化、美術等學科知識的遷移與應用。
創新“文化+心理”教育模式
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學方法。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教師靈活選用情景模擬、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大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獲取更多的理論知識。比如,可借助AI技術,呈現莊子逍遙游的故事,選取讓大學生放松心情的純音樂《一花一世界》作為配音,讓大學生掌握莊子主張的順應自然等思想,思考如何通過心理調適提升個體創新能力;組織大學生觀看中華武術節目視頻,解讀中國武術文化中安邦定國、正氣凜然、不畏強敵等精神,引領大學生養成不畏困難、知法守法等品質。選用專題討論法,讓大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傳統職業觀與大學生職業心理”“傳統愛情觀與新時代大學生戀愛心理”等,培育大學生思維轉換能力、辯證思考能力,提升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實踐教學,提升“文化+心理”實踐教育質量。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體驗”工作室、繪畫和音樂療法工作坊,讓大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心理滋養。組織大學生深入校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興趣調研、心理健康咨詢需求問卷調查等實踐活動,通過整理調研數據、開展朋輩心理輔導活動,為同伴提供積極幫助;倡導大學生在節假日積極參與民俗活動,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與不同人群交流,了解不同人群的人生經驗、生活方式,有效獲取心理健康相關的傳統智慧,開闊視野、釋放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