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勾畫了新一輪中國全面改革的路線圖,在改革總目標之后的一項重大改革總任務就是“堅持何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在這不到1500字的內容里,清晰表達了這一輪企業改革的總體方向、基本思路和重要任務,雖然著墨不多,但體現了我國企業改革的連續性、當期要改革的著眼點和突破點,言簡意賅地概括了新版企業改革的頂層設計思路。其中一個重要論斷就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也被媒體描述為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頭戲”。
從媒體報道來看,許多內地省市紛紛推出了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以國資管理改革帶動國企改革為重點的國企改革指導意見,一些中央和地方的大型國企也推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設計方案。應當說,新一輪企業改革已躍然紙上,并逐步進入實施操作階段。從資本市場上看,只要有一地、一個行業、一個企業提出混合所有制的具體實施方案,其所涉及的地方或企業板塊都會有強勁的表現。就此看,資本對其追逐的熱度可見一斑,也預示著投資者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期待。
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加快新一輪企業改革,筆者認為,當前還要注重解決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重要問題。
混合所有制經濟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隨著產權的流動和重組,財產混合所有制會形成新的財產所有結構。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2002年黨的十六大和此后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了要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展趨勢,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新階段的今天,中央再次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混合所有制適合中國國情,有利于實現國有制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使國有制找到了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實現形式。
二是目前大多數央企的經營實體都實現股份多元化了。作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已成為央企的基本形態。
三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已經比較大的規模,民間資本規模也很大,有關法律規范日益完善。目前私營企業上千萬戶、注冊資本30多萬億;居民儲蓄余額超過45萬億,大量民間資本要求拓寬投資渠道,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了現實條件。中國上市公司大部分已由公有資本參股或控股,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全國稅收貢獻率在2013年接近50%。
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更多地引進社會資本,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改善企業治理機構,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也可以使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統計表明:2010、2011、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利潤率,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分別為4.9%、5.4%、4.6%,股份制企業分別為6.6%、8.4%、7.6%。說明混合所有制經濟效益高。
因此,隨著我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階段,國有企業實現產權多元、自主經營、治理規范的各方面條件更加成熟。這次《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并明確提出 “三個允許”,即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成為混合所有經濟,支持民營資本、外資企業通過參股、控股或并購等多種形式依法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同時也推動民營資本引進國有資本或其他社會資本優化產權結構;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分享企業發展成果。
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向民間資本開放,涉及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重要領域,可以預期,混合所有制經濟這樣的經濟制度將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微觀基礎何主要表現形式,在未來也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