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要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就未來一段時期,改善民生的總體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具體思路等進行了詳細的安排。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談談未來中國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未來我國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
【主講嘉賓】
王道勇,中共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文字實錄】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就未來一段時期,改善民生的總體規劃、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具體思路等進行了詳細的安排。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談談未來中國改善民生的基本方向,即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體而言,我想說以下五點。
第一,我國改善民生有了長遠發展規劃。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這是此前既定的目標。但2020-2050年間的具體發展方向和目標還沒有細化,十九大對此進行了細化。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2050年,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以看到,這個目標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
第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沒有自己的私利,就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是人民的公仆,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直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十九大報告更是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非常罕見地使用至高無上這個詞,表明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所有其他改革發展工作都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善民生工作更要直接體現出黨的這一發展思想。
第三,必須實現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十九大報告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到“在發展中”這個關鍵詞。人們常常形容經濟、民生是兩條腿,必須相互協調,才能步伐統一?!敖洕@條腿長、社會這條腿短”不行,因為老百姓雖然看到經濟在快速發展,但自己的生活沒有改善,老百姓不會同意。但同時也要注意,還需要警惕“社會這條腿長、經濟這條腿短”的現象。改善民生需要使用大量資源,發展是前提,如果經濟不發展了,改善民生就成為無源之水。西方一些福利國家和拉美一些發展中國家現在就陷入了“經濟發展越來越慢-老百姓需求越來越高-政客們過度承諾民生福利-經濟發展更慢”這樣一個怪圈之中。當然,第二種現象我國還為時尚早。但我國還需要警惕第三種現象,即“經濟社會這兩條腿一樣長,但步伐不協調”的現象,即雖然改善民生是適度的,也沒有影響經濟長遠發展,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卻并沒有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而經濟發展的成果也無法讓更多的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這主要是因為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安排沒有處理好“公平-效率”的關系,譬如,民生資源主要集中在豪華型養老院等享受型社會福利等方面,而很少安排在就業培訓等“可持續生計”和自我創業等方面,那么民生安排就難以與經濟發展相協調。
第四,改善民生必須堅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基本原則。堅守底線就是實行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保障,實現“應保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決不能發生舊社會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突出重點就是要突出基本民生,突出教育公平,突出重點地區和重點群體等。完善制度就是要進一步解決好我國民生制度現在存在的那種碎片化、欠公平與不可持續的安排。引導預期就是引導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從而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
第五,在改善民生的過程中要抓住“七有”這一主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從過去的“五有”變成現在的“七有”這一方面說明人民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民生制度將更加健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七有”抓住了兩個重要的社會群體提出新的目標要求。一個是生理意義上最弱小的群體,嬰幼兒;另一是社會意義上最弱小的群體,如最窮的人,殘疾人等。未來要進一步做出這兩大群體的民生工作。
以上五點是未來我國民生改善的基本方向,我們相信,既有美好的長遠藍圖,又有以人民為中心這一發展思想的指引,再加上改善民生有明確的原則和主要任務,未來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一定會有更多獲得感,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一定會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