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 白彥鋒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外經濟都產生了沖擊和深遠影響,2020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釋放出提高財政赤字規模、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券“三只箭”。“三箭齊發”,可以說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空前。當然,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影響,真正“穩增長”不能靠財政政策“獨木撐天”,不僅需要與貨幣政策等形成政策合力,更需要市場經濟主體一道共克時艱。總的來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財政政策體現出了四大特性。
第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財政政策考慮了對沖疫情影響、穩定經濟的客觀需要,沒有墨守成規,計劃按3.6%以上安排,可以看做是財政政策的“非常規操作”,盡管我國財政赤字率有所突破,但是我國并沒有采用所謂“無上限放水”的政策,對于財政赤字率保持了足夠的節制和敬畏,必將不負眾望,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穩增長”中“中流砥柱”的作用。這是因為,經濟“穩增長”受到投資、消費、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由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前所罕見,財政政策“單兵突進”很難力挽狂瀾,還可能會影響財政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反過來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猛藥去沉疴”,但是經濟肌體的最終恢復還需要耐心調治。在我國疫情防控形勢不斷鞏固向好的背景下,財政政策通過其“汲水效應”振臂一呼,有望與其他政策工具形成合力,為經濟向好營造良好的外部財政政策環境。
第二,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的傳導路徑短、時滯相對較小、政策見效更快。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可以說,這將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進一步改善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使“穩增長”的財政政策盡快見效。
第三,2020年,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這是在2018年大規模減稅降費和2019年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基礎上的進一步“放大”,也向市場各方釋放利好信號、提振全社會信心。這些有針對性的企業幫扶政策,包括一系列稅費減免政策延續到今年年底乃至明年,將讓企業獲得更切實的福利,包括相應支出減少,大大降低資金鏈承壓,支撐企業的后續發展。留得青山,贏得未來。在財政紓困政策逐步到位、發力之后,我國微觀經濟將迅速恢復,并將我國經濟長期趨穩向好的發展趨勢進一步鞏固和延續下去。
第四,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而擴增的專項債券將投資的重點鎖定在了“兩新一重”等內容上,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著眼長遠,意味深長。今年以來,“新基建”屢屢被提及。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對于積極在該領域布局的區域以及身處其中的相關企業來說,有望迎來一波發展機遇。同時,這對于鞏固我國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補齊制約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瓶頸和短板,都具有戰略意義。
相關閱讀:
【專家學者看兩會】一份突出民生導向的務實報告——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專家學者看兩會】有信心有能力確保今年的經濟社會各項目標順利實現
【專家學者看兩會】以國內大市場循環支撐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