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一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研究室主任);韓亭輝(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2916億斤),較2020年增加了296.7萬噸(59.3億斤),增長2.1%。其中小麥產量13434萬噸(2687億斤),較2020年增加258.9萬噸(51.8億斤),增長2.0%。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為26438千公頃(39657萬畝),較2020年增加265.5千公頃(398.2萬畝),增長1.0%,扭轉了連續五年的下滑勢頭。其中小麥播種面積22911千公頃(34367萬畝),比2020年增加200.2千公頃(300.4萬畝),增長0.9%。今年全國夏糧單產為5515.7公斤/公頃(367.7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57.4公斤/公頃(3.8公斤/畝),增長1.1%,實現了連續3年增長。其中小麥單產5863.4公斤/公頃(390.9公斤/畝),比2020年增加62.3公斤/公頃(4.2公斤/畝),增長1.1%。
總體來看,2021年夏糧播種面積恢復性增長,單產穩步提高,夏糧喜獲豐收。在糧食產業已步入高產、優質協調發展新階段的背景下,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增加的空間較小、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進一步提高的難度加大、在較高單產水平上進一步突破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難度較高,今年夏糧的豐收再次證明我國糧食產業依舊保持著潛力大、韌性足的勢頭,這是氣候條件利好、土壤墑情適宜與國家多環節發力、面積單產兩手緊抓的共同結果。
在穩定并提高播種面積方面,一是用好用足耕地資源: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逐級落實生產任務,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構筑起組織和制度方面的保障。二是充分發揮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作用:上調小麥最低收購價,釋放穩糧保供的重要信號;同時繼續鞏固對實際種糧農戶的種糧補貼,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推進糧食產銷對接、推行訂單生產,多措并舉提升農戶種糧積極性。三是優化糧食生產區域布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平衡糧食種植與生態環境恢復,引導種糧農戶合理種植。
在挖掘糧食單產潛力方面,一是種業的科技創新和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為我國糧食單產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遺傳基礎。二是充分發揮農技農藝結合優勢:使糧食生產各個環節互相銜接、相互促進,進一步激發良種優勢、提高糧食機械化生產的聯合作業融合度和集成度。三是加強田間管理:在關鍵農時季節,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明確抓好糧食生產時間表和路線圖,細化職責分工,落實各項田間管理措施,環環緊扣、一招不落,打出糧食生產“組合拳”,積極主動抗災應變,主動抗逆確保夏糧豐收。
夏糧豐收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了良好基礎,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增強了信心,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具有重要意義。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糧食安全及糧食產業發展依舊面臨諸多挑戰。一是我國糧食生產方式必須與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契合,這對現有的糧食生產方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為糧食進一步增產帶來了新的約束。二是我國糧食生產正處于傳統勞動密集型向現代資本密集型生產模式過渡期,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隨著經濟發展不斷上漲;人工、土地、機械作業作為生產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快速上漲,糧食生產總成本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糧食產值的增長速度,導致我國種糧收益不斷降低,影響了糧農種糧和擴大經營規模的積極性,長期來看這將影響我國糧食生產潛力的發揮。三是糧食產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我國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將不斷提高,糧食產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競爭壓力。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處于高位流行態勢,世界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級、單邊主義盛行,世界經濟結構與秩序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加,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并不樂觀,這也為我國糧食安全和糧食產業發展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面對當前的復雜形勢,更需要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加快提升我國糧食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切實做到居安思危。
隨著夏糧顆粒歸倉,秋糧播種也進入尾聲。預計今年秋糧播種面積 12.9 億畝以上,比上年有所增加,秋糧整體長勢良好,有望再獲豐收。但仍需看到,我國糧食生產依然面臨著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極端天氣偏多、病蟲害暴發等不確定因素,最終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還要繼續“過五關斬六將”。要及時總結夏糧豐收經驗,進一步挖掘糧食增產潛力,毫不松懈地確保全面完成全年糧食生產任務,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