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淑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與國際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成員、首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和“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時空節點,深情回顧了我們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莊嚴宣告了我們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鄭重宣示了我們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邁進的堅定決心,并深刻闡述了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國之大者”則事關方向方位、事關關鍵要害、事關行穩致遠。“國之大者”是具體的,主要包括國之大局、國之大要、國之大事、國之大計等。當前,我們應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要求,深刻理解把握“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歷史依據、內在邏輯,多打大算盤、算大賬,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落到具體行動上。
牢牢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這個“國之大局”。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v觀黨的百年奮斗史,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當前,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加速推進,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經濟全球化在“后疫情時代”因動能衰減、阻力上升,整體上仍處于新舊轉型、模式更新和特征重塑的歷史轉型期。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崛起仍然是影響國際秩序的關鍵變量;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局部碎片化特征更趨嚴重。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牢牢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這個“國之大局”,以此為坐標開展對外工作,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更好地把握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更為安全可靠的外部環境。
緊緊扭住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放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始終扭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奮斗目標,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下大氣力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什么是中國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縱覽百年黨史,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始終與人民休戚相關、生死相依、榮辱與共。黨員干部心懷“國之大者”,就是要心中裝著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心實意為群眾做事。
當前,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努力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全面做好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方面工作,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抓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國之大事”。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外資大幅增加,日益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熱土。我們加快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打開國門搞建設,逐步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總結我國對外開放的成功經驗,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把我們國家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成了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長板。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自身要素稟賦的變化,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動能明顯減弱,與此同時,國內市場需求旺盛,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亟待得到更好滿足。面對不斷抬頭的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有效應對頻繁發生的“黑天鵝”事件、“灰犀?!笔录挥辛⒆阕陨?,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考慮了經濟全球化和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順應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當前,抓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國之大事”,關鍵要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卡點,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同時,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扎扎實實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個“國之大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縱觀黨的百年歷史,無論是土地革命時期明確山林分配、戰爭時期發動群眾植樹,還是新中國成立不久提出要“在一切可能的地方種起樹來實行綠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提出“再造秀美山川”“建設生態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始終是我們黨每一項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在其引領下,采取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織密生態環保法律網,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笆奈濉睍r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扎扎實實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個“國之大計”,要求我們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加快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