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黃海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央人才工作會議9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為新時期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戰略性、系統性和緊迫性思維推動人才強國建設,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是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迫切需要與高質量發展相協同、相適應的人才觀念、人才治理和人才生態體系以及結構規模優化的高質量人才隊伍。在如何培育、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方面,我國既具有人才儲備方面的優勢,但也面臨著制約人才成長和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主要表現在人才評價問題、人才獎勵問題以及良好的學術生態建設問題等。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我國人才集聚的基礎,引發了學術不端、“唯論文”“唯帽子”等行為傾向,動搖了科技創新的根基。其中,既有改革難度問題,也有思想認識問題,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當前高質量發展以及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從國際競爭的大環境來看,貿易摩擦疊加新冠疫情,使得我國人才強國建設面臨著新情況、新挑戰和新機遇,急需新戰略、新思路、新作為。當前,國際人才競爭變得更為復雜和嚴峻,人才環流壁壘成為新時期國際科技競爭的主要形式。科技封鎖的本質是人才封鎖,通過設置人才流動、知識擴散以及教育交流等壁壘,從根本上遏制中國科技創新的步伐,以維持美英在全球人才治理體系和秩序中的領導地位。面對一系列挑戰,應系統審視和謀劃國家創新體系和高等教育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升級和戰略轉型;另一方面,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還需營造更為良好的營商環境和人才環境,從激發人才培育、吸引、集聚和使用的內生動力上下功夫。在有利、不利的國內外形勢并存的背景下,應以戰略性、系統性和緊迫性思維看待人才強國建設,著力解決制約人才培育、吸引、集聚和發揮作用的深層次矛盾和機制障礙,加快推進中國人才制度創新和人才策略轉型,積極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與中國經濟、科技、教育和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精準匹配且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制度體系。
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大力提升自主培育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
人才自立是科技自立的根本,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為人力資源大國,中國在工程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規模居世界領先地位。2018年,全球科技領域的學士學位授予總數超過7500萬,其中領先的學位授予國為印度(25%)和中國(22%),緊隨其后的為歐盟(10%)和美國(10%)。除了本科教育外,我國博士教育的規模在近年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其中,中國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博士學位授予量上升較快。除了規模優勢外,中國在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結構方面,也具有系統化和靈活性特征。近年來,伴隨著前沿技術和科技領域的不斷涌現,教育部也在及時調整、更新學科設置和布局,以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例如2019年中國大量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等專業,體現了人才培養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總之,中國人才的規模和結構優勢,是我們應對當前和未來世界科技競爭和變革的底氣和信心。
當前,中國正經歷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人口規模紅利曾為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撐,但伴隨著產業轉型及勞動力總體規模的逐漸下降,將人才培育的儲備優勢轉換為質量優勢和人才紅利,就需要大力提升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質量和聲望,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大規模、高質量的工程科技人才。
擴大教育開放,加快構建“育”“引”“聚”三位一體的人才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在科技全球化時代,各種創新要素的國際流動變得更為頻繁和便捷,不論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都可以從知識、技術與人才的流動中共享其利益,任何試圖阻礙創新要素流動的人為壁壘和障礙不僅違背教育和創新規律,最終還會損害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實施教育開放戰略、建設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就是要積極建立一個開放、卓越、共享、包容的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教育等優質創新資源流動的便利化水平,形成與國際一流教育資源對話和合作的能力和條件,將中國建設成為國際高端科技人才和資源流動的目的地、集聚地。這既是獲得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各種智力資源的制度基礎,同時也為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做法;擴大教育開放,要明確教育開放的本質和目標,開放既是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需要,也是通過統籌國際與國內資源,來獲得前沿的創新要素和教育經驗,從而更好地解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其本質是服務于“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需要;擴大教育開放,要深刻理解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開放既是機遇,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尊重差異、比較優勢、傳播經驗、共享智慧是重要的開放原則。
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向更加開放和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構建 “育”“引”“聚”并舉的人才戰略體系,必須堅持 “育”是根本,“引”是手段,“聚”是目的,具體而言:在開放路徑上,堅持雙向開放,把“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擴展教育的發展空間。在“引進來”方面,立足中國經濟、社會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聚焦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前沿和引領,堅持引智與引育并舉;在“走出去”方面,適應我國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需求,支持大學通過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增進互信、提升中國教育體系的聲望和吸引力;在人才集聚策略上,要進一步促進國際優質科研、技術、人才資源流動的便捷化和自由化,營造人盡其才的制度和營商環境,拓展新的教育開放領域和合作空間,利用中國教育的比較優勢,引領和參與前沿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溢出,通過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寬容的創新創業文化、豐富而具有前景的職業發展際遇,實現國際高端智力資本的“中國集聚”。
建設一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才生態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要積極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體系。
當前,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努力實現更多“0-1”原創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關鍵在于激活人才的創新活力。而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關鍵在于要建立一個有規則、有溫度,既鼓勵競爭又寬容失敗的人才評價體系,從而在制度層面為科技人才安心且潛心于創新工作奠定堅實的制度和環境保障。我們要把識才、育才、聚才、用才、敬才、愛才工作擺在能否順利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高度來認識,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深入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營造人盡其才的人才和社會環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高質量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