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文字實錄】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里,“牛”是一個好意象。歷代文人墨客對牛的歌頌和贊美延綿不絕,與牛有關的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于個人而言,牛象征著勤勞、無私、堅韌等眾多優秀品質;對社會來說,牛是特殊的伙伴,所以有“神牛”“仁牛”“金牛”之稱。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三牛精神”,格外引人注目。新時代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蘊含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精神密碼,“三牛精神”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的組成部分而傳承創新、熠熠生輝。
“孺子牛”是一個老典故,原本在《左傳》中表示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后來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讓這個詞得到升華,為人民服務也成為“孺子牛”精神的集中體現。那什么樣的表現算是“孺子牛”呢?去年以來,新冠疫情洶涌來襲,影響至今猶在。在抗擊疫情中,“孺子牛”是堅守崗位的醫生、逆行而上的軍人、奮勇而出的志愿者、無數默默付出的社區工作者。當然,這些爭相為人民服務的“孺子牛”背后,站著的是我們的黨。人民一直是我們黨的牽掛,脫貧攻堅、小康社會、鄉村振興、服務型政府建設等等,黨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動。這種服務人民的無我程度,甚至讓我們很多人早已日享而不覺。
“拓荒牛”就是敢到沒有人的“荒地”去,闖出一片天。曾經依靠“拓荒牛”精神,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擁有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現在,我們也依然開拓進取,“奮斗者”潛海,“天問”騰空,“嫦娥”探月,5G全球領先,這些都是“拓荒牛”們在未曾開拓的領域種出的“良田”。當前,面對新變局新挑戰,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拓荒牛”,再創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更多奇跡。
“老黃牛”就是奉獻,就是苦干。今年,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個成果,是“老黃牛”們苦干出來的。脫貧攻堅8年間,300多萬名第一書記、駐村干部以及廣大鄉村干部奮戰在沒有硝煙的戰場,1800多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曾經,現代化離我們很遙遠,但在無數“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的耕耘下,我們已經有了片片“良田”。當前,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還會面對很多困難,但我們依然要越是艱險越向前。
百年奮斗,圓夢正在今朝;千秋偉業,百年只是序章。新征程上,更要繼續傳承和發揚“三牛精神”,接續創造新的歷史輝煌。
(出品人:楊谷;總策劃:陳建棟;總監制:吳叢叢;策劃:蔣正翔、施墨;監 制:李澍、張晞;腳本:劉夢甜;制作:梁爽;配音: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