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從全局與戰略高度認識和部署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乎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體人民幸福的重大議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必須準確把握現階段對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堅持系統觀念的工作原則,多舉措著手協同推進。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即關注共同富裕主題,探討共同富裕實現的有效路徑,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辛向陽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實現共同富裕進行了一以貫之的持續探索,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首先,中國共產黨深刻闡明了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鮮明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也是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的內在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其次,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我們黨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并對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進行了深刻闡述。在正確理念的引導下,不斷解決了實現共同富裕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事實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證。【詳情】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夯實基礎,不斷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張紅宇認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促進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著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一是增加農業收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業收入。二是增加非農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到效率更高的領域和部門就業,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鼓勵發展家政、養老、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和手工制作等特色產業,支持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形式的靈活就業。三是增加財產性收入。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民收益。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四是保障轉移性收入。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在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基礎上,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加強農民生活兜底保障,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要更加注重向低收入群體、脫貧地區和糧食主產區以及困難群眾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詳情】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張亮、王炳文表示,中等收入群體通常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收入達到中等水平、生活較為寬裕的群體,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中堅力量,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基礎。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進程,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仍明顯偏低。中等收入群體的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家庭的轉移性收入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家庭,但經營性收入低于農村家庭。同時,經濟增速的逐步放緩;勞動、土地、資本、技術和數據等要素流動不夠順暢,制約居民通過要素價值實現穩定增收;收入分配制度仍不完善,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占比較低;人力資本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制度碎片化、待遇差異化等問題仍較為突出,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中等收入群體的鞏固和擴大。針對這些問題,穩增長促就業是“擴中”的基礎,調分配降負擔是“擴中”的保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在這兩方面基礎上,進一步聚焦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政策并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詳情】
實現共同富裕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余澳,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偉科指出,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載體、是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保證著社會主義制度屬性,掌握著國民經濟命脈,在關鍵領域和關鍵行業中發揮著控制力和影響力作用。其不僅是重要的生產者,同時也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參與者。國有企業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擔負著保障就業、提高勞動者收入和福利待遇水平等重要社會責任,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為政府進行再分配提供重要保障。同時,國有企業通過參加社會公益、救助扶貧、慈善捐贈等方式在第三次分配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國有企業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待遇,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布局以及更加履行好社會責任等予以實現。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應當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國有企業要不斷發展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更優質財富。第三,要積極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引導激勵民營企業發展、不斷縮小區域與城鄉差距。第四,國有企業要積極參與收入分配改革。第五,國有企業要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詳情】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