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擴大內需、戰略科學家、基礎研究、綠色低碳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馮煦明:聚焦擴大國內需求的關鍵點位集中發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智庫研究室主任馮煦明指出,全力擴大國內需求,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這是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從宏觀層面來看,投資和消費疲弱是制約當前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主要“梗阻”,國內需求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矛盾的主要方面。從微觀層面來看,缺需求、缺訂單是當下很多企業面臨的首要難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主體預期轉弱的情況下,要從較高層面進行全局性、綜合集成式的政策規劃,聚焦擴大國內需求的關鍵點位集中發力。首先,要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交通、能源、水利等網絡型基礎設施,提升信息、科技、物流等產業基礎設施,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其次,要在傳統行業實施產能更新和產能綠化工程,帶動技術改造投資和產能綠化投資。鼓勵支持傳統行業市場主體進行技術改造投資,更新生產設備,升級流水線和生產工藝,科學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最后,要加快補齊民生領域投資短板。在幼兒托育、中小學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環節,全面優化教育服務供給;擴大醫療及公共衛生事業基礎設施投資,提升醫療衛生專業人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增加優質醫療服務供給。
摘編自《經濟日報》
【尤延鋮、楊玉成:提供“種子”、厚植“沃土”,培養戰略科學家】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尤延鋮,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研室主任、教授楊玉成表示,戰略科學家,是能夠解決重大科技難題的一流科學家,更是能夠謀篇布局、為重要科技發展方向領航掌舵的戰略家。培養戰略科學家的“種子”可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戰略型科技創新人才,“沃土”則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應綜合考慮戰略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科技企業等多方需求,以“創新+創業”“科技+資本”“戰略+科學”的新范式,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中探索一條戰略科學家培養新路徑。第一,健全“創新+創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要真正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效協調需求、市場、研發和生產之間的關系,實現顛覆性科技成果和產業鏈的有機結合,真正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第二,鼓勵“科技+資本”的科技企業跨越發展新方式。借力資本作為有效的外部“杠桿”,以“科技+資本”的方式,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同時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幫助戰略科學家從企業視角提煉根本性的重大科技問題。第三,探索“戰略+科學”的戰略科學家培養新路徑。遴選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強的戰略科技人才,鼓勵他們不斷向企業會聚。與此同時,注重在企業設立戰略人才培養專項基金,推行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入股制度和創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構建既充滿活力又規范有序的正向激勵機制。
摘編自《光明日報》
【程如煙:多措并舉加強基礎研究,助力實現科技創新】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政策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程如煙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當前,基礎研究與科技創新的互動關系日益顯著,主要創新大國都把支持基礎研究發展作為首要任務,采取了一系列推進措施。一是加大基礎研究資金投入。提高基礎研究經費在全部研發經費中的比例,并通過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風險投資、慈善基金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二是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未來前沿領域布局。發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進無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和納米技術能夠帶來制造業的變革,對國家產業根基產生重大影響;生命科學不僅事關人民健康和福祉,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三是重視交叉融合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8年發布的戰略規劃把“發展融合研究”作為十大投入計劃之一,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在資助機制中專門設立了跨組織主題和多學科計劃。四是發揮大科學裝置作用。大科學裝置是指須通過較多資金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的穩定運行和持續的科學技術活動以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當前,越來越多的基礎研究需要依托大科學裝置才能開展,主要創新大國都非常重視大科學裝置建設。五是建立以人為中心的基礎研究資助制度。努力探索以人為本的資助制度,簡化管理程序,設立長期資助計劃,確保研究人員能夠潛心于某個科學問題進行研究,以產出突破性研究成果。六是加強基礎研究與后續研發的銜接。重視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以及概念驗證和示范等全鏈條支持,以加快基礎研究成果應用。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蒼舒:金融科技平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知識中心副研究員李蒼舒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需要各行業各部門協同聯動、公眾普遍參與,大型金融科技平臺可以扮演關鍵角色,推動全社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第一,發揮互聯網大平臺優勢,構建全方位綠色數字經濟生態系統。綠色支付領域,可提供便民快捷的電子支付、掃碼點餐、電子發票等服務;綠色信貸領域,可建立小微企業綠色評價體系和綠色供應鏈認證體系;綠色消費領域,可探索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消費;綠色保險領域,可探索構建與節能減排行為相連接的創新車險模式;綠色基金領域,發揮平臺力量,搭建綠色基金主題專區。第二,構建數字普惠的小微綠色金融體系,更高效地激勵小微企業與經營者的綠色轉型發展。金融科技平臺基于自身數據和技術優勢,可積極探索小微企業與經營者維度的綠色評價體系,并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小微企業的綠色經營行為進行專業評估,構建數字化和智能化驅動的綠色評價體系。第三,創新企業碳賬戶管理平臺,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政企碳中和網絡。金融科技平臺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碳中和的過程中,協助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跟蹤與監控機制,并完善企業碳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披露碳中和成果,增強碳中和信息透明度。第四,積極穩妥探索綠色投資,引導資本流向低碳領域。金融科技企業要注重引導綠色投資,關注清潔能源、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等綠色核心產業和前沿市場;小微企業要注重引導社會資本支持小微企業的綠色經營;大型金融科技企業在自身的投資行為中要深入貫徹綠色理念,使資金流向有利于國家綠色發展的產業,以實際行動為國家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杜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雯指出,青年大學生正處在拔節孕穗、淬煉成鋼的關鍵期,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本質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增進一體貫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終。一是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找準價值結合點。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育人效應,既要有針對性地在“四史教育”中講好黨的民族工作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史,也要從不同學科的課程特點出發,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寓于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實踐教學、體驗教學和網絡教學緊密結合,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合。二是把握好“一”和“多”的關系,找準情感共鳴點。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個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牢固樹立“五個認同”意識,厚植家國情懷,筑牢思想基礎,突出精神內核,擁護領導核心,堅持正確方向。三是把握好“同”和“異”的關系,找準文化契合點。注重轉變觀念,切實增進各民族學生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共同性;注重搭建平臺,努力為各民族學生創造共居環境、共學平臺、共事機會,營造共樂氛圍;注重文化交流,促進高校各民族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注重文化浸潤,切實把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標識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