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研選題機制、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科技強國、擴大消費、助企紓困政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萬勁波:建立科學、自主、開放的科研選題機制需找準切入點】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指出,科研選題是科技創新的首要問題。在科研實踐中,能準確找到并攻克符合本國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未來趨勢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標志之一。科技創新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必須建立科學、自主、開放的科研選題機制,提高戰略性科研選題能力,避免重大科研項目重復布局。那么,科研選題機制改革的切入點在哪兒?首先,探索制定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完善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形成常態化、政產學研聯合選題機制,精心挑選和吸納中青年科學家和企業家參與重大科研任務選題研討,形成符合我國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涵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戰略性科研選題清單。其次,建立分工明確、相互協同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發揮國家實驗室和綜合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發揮各自優勢,同時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和創新聯合體,發揮全國重點實驗室開放協同平臺作用。再次,強化技術科學在創新鏈中的連通作用。要建立技術科學類項目的選題、評價、考核和管理機制,引導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開展技術科學研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科學家、企業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協同創新。從次,充分發揮科技評價改革的“風向標”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引導形成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科研選題機制。最后,分類實施科技獎勵和創新激勵。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在創新實踐中識別、獎勵人才,帶動評價、獎勵和激勵機制改革,形成科技人員各展其能、各盡其才,伯樂與千里馬競相涌現的局面。
摘編自《光明日報》
【梁佳:以系統觀念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梁佳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再生產中,流通效率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體系能夠在更大范圍把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擴大交易范圍,推動分工深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財富創造。但必須看到,目前我國流通體系現代化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還存在不少亟待打通的堵點。對此,一是通過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強支付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推動形成協調統一的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更加系統集成的流通體系。二是要對流通組織和業態模式創新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和規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數字賦能現代流通,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流通領域數字化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數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臺建設,推動第三方物流產業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化平臺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三是要全面提升流通領域監管水平,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厚植誠信為本的商業文化,發揮追溯系統積極作用,提高流通領域信用保障水平;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為推動流通領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信用保障。
摘編自《人民日報》
【丁明磊:堅持“四個面向”,以科技強國引領現代化強國建設】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丁明磊認為,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構建新發展格局、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而“四個面向”為科技創新指明了方向,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也意味著我們必須通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為邁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科技強國作出新的貢獻。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具有引領世界的科技創新能力,產生影響世界科技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擁有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機構、創新型企業和高水平創新基地,成為全球高端創新人才的聚集地;而后要建成高水平的創新型經濟,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提高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經濟發展質量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強;最后要建成富有活力的創新型社會,科技和人才成為國力強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新成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核心因素,尊重知識、崇尚創新、保護產權、包容多元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念和價值導向。
摘編自光明網
【高帆:多管齊下進一步擴大消費,提高消費水平】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高帆表示,消費是人類的基本經濟活動之一。生產對消費等環節具有決定作用,但消費并不是對生產狀況的被動適應,而是對生產等環節具有反作用。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城鄉居民消費是影響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的主要變量,既對暢通國內循環、推動國內供求相互促進意義重大,也對提升開放層次、促進國內國際經貿交往至關重要。而且,消費與居民的生活水平直接相關,對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對此,我們必須要進一步擴大消費、提高消費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在穩定和擴大就業中提高勞動者收入、在深化市場化改革中提高要素生產率、在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縮小收入差距。同時,也必須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探索跨城鄉、跨地區的社會保障有序轉移接續方式,更好地發揮社會保障體系的功能;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擴展城市基礎設施的覆蓋面和帶動力。此外,還要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鼓勵企業依據市場信號提供創新性、多樣化、個性化產品。
摘編自《經濟日報》
【余新創:做好助企紓困政策動態優化,確保“及時雨”精準直達】
余新創指出,今年以來,國家及時精準實施了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極大緩解了企業融資還款壓力,最大程度打通了交通物流斷點卡點,及時恢復了企業信心、穩定了市場預期。未來,在繼續用好這些助企紓困政策的同時,還要做好動態優化,確保紓困“及時雨”精準直達。一是推動紓困政策上量提質。根據形勢發展變化,繼續引導國有大型銀行加強小微貸款,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合理續貸、展期、調整還款安排,擴大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覆蓋面,進一步降低困難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加大紓困資金支持力度,加快解決拖欠中小企業欠款問題。二是加快紓困政策落地見效。進一步狠抓紓困政策落實,加大政策精準宣傳推送,簡化操作手續,壓實責任特別是地方政府責任,著力解決政策落地堵點問題,將紓困政策落到實處。三是謀劃政策接續轉換。當前一些紓困政策雖具有短期臨時性特征,但對于降低企業成本負擔、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長期效果,需要繼續優化調整,做好經驗總結,探索將部分短期紓困政策轉換成長期制度性紅利。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