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美國侵犯阿富汗人權、全人類共同價值、數字化文化、文化安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文軍:美國應為侵犯阿富汗人民人權的行為負責】
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研究員李文軍表示,美國在沒有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貿然發起單邊軍事行動,以“持久自由行動”為代號對“基地”組織和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進行軍事打擊,盡管以行使自衛權為托詞,但實質上卻是一種缺乏合法性基礎的事后報復性懲罰,沒有遵循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這既是對自衛權的歪曲與濫用,也是對阿富汗國家主權的肆意踐踏。后續對阿富汗長期非法占領,不過是借打擊恐怖主義之名,妄圖扶植代理人推行其美式民主改造計劃,建立唯其馬首是瞻的所謂“民主新秩序”,在攫取中亞地緣政治優勢的同時,實現其遏制他國崛起的既定戰略目標。美國的非法入侵導致大批阿富汗平民傷亡,嚴重侵害阿富汗人民的生命權;持續對“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政權發起軍事打擊,嚴重破壞了阿富汗的基礎設施和社會秩序,阻礙了當地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的發展,且暗中支持在阿富汗的情報人員制造和販賣毒品,在很大程度上滋長了阿富汗國內毒品的泛濫,嚴重危害了阿富汗人民的健康權;美國對阿富汗的軍事入侵使阿富汗的經濟、教育、科技等發展嚴重受阻,肆意剝奪了阿富汗人民的發展權。可以認為,美國對阿富汗近20年的軍事占領和國家改造,并未給阿富汗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而是留下了一個黎庶涂炭、千瘡百孔的貧窮國家。
摘編自《光明日報》
【蘇長和:讀懂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豐富內涵】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蘇長和指出,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的共同事業,也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關乎所有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公平正義是人類的共同理想,也是國際秩序的基石。民主自由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中國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人類探索新型政治文明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出獨特的理論品質。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價值主體是全人類,以整體思維、系統觀念觀照全人類的前途命運,超越了長期困擾國際關系發展的對抗式價值理念,符合人類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總結和比較國際關系發展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基礎上凝煉而成的,是在準確把握世界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需求基礎上提出的。正是因為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時代進步和實踐發展的產物,切合當今世界實際,才能夠得到各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認同,也能夠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各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
摘編自《人民日報》
【齊驥:更好地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齊驥認為,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是在全息呈現、數字孿生、多語言交互、高逼真、跨時空等新型體驗技術迅速發展并廣泛應用的背景下,契合新時期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多元化、互動型、沉浸式體驗消費的空間和載體。首先,數字創意產業被納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是與新興技術、生物、高端制造和綠色低碳產業并列的五大新興支柱。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是應對數字時代人民群眾消費新趨勢的重要判斷。正是數字技術在文化消費終端的廣泛應用,使全息互動投影像、數字場景、云端展覽、虛擬旅游等新體驗、新消費成為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發展數字文化消費場景,也是契合全球疫情防控背景下消費體驗需求的不二選擇。虛擬博物館游覽和虛擬景區游覽等方式,不斷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讓游覽全球的成本更低、時間更靈活、便捷性也更強。第四,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場景,還是優化互聯網文化消費渠道和消費形式的有效路徑。電商淘寶村、虛擬直播、云上帶貨等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文化服務業態及消費場景,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當然,同時需要關注防范因為數字鴻溝帶來的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保護好、傳承好文化資源,并做好數字化的內容采集、成果轉化。
摘編自光明網
【趙磊:堅持文化自信和推動文明互鑒,不斷提升文化“免疫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趙磊指出,文化安全是指一國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主流價值體系等觀念形態的“文化特征”“文化主權”處于相對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其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國家身份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作為國家安全的一個領域,文化安全的前提是保護傳統價值,這些價值通過社會領域的精神、道德、歷史、宗教等來體現。文化安全意味著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壞其根基的內外部因素所威脅。不同主體對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側重,在很多國家,政府也將文化安全作為優先政策,以防范外來文化的“負面”影響。綜合來看,各種文化安全定義的共同點在于,保留文化特性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等挑戰面前免受威脅和傷害。但在全球化時代,不存在“絕對安全”或“絕對純凈”的文化。所以,不計成本地尋求絕對的文化安全,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對處于相對弱勢的國家來說,保持獨特的文化身份確實是一大難題。然而,也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自我封閉,唯有對內堅持文化自信,對外推動文明互鑒,才能在開放的背景下不斷提升自身免疫力。
摘編自《北京日報》
【方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符合中國實際、有別于西方的新實踐】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方敏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在何處。第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新,在于符合中國實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歸根到底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不僅要汲取西方現代化的成就和經驗,而且還要克服西方現代化無法克服的弊端,完成對西方現代化的歷史超越,實現從落后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跨越。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新,在于有別于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把西方發達國家順序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串聯式”發展過程改造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聯式”發展方式,讓科技發展由“跟跑”逐步轉向“并跑”和“領跑”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第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新,在于以新理念引領新實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倡導新發展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都是中國創新的實踐經驗。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行得通、走得遠。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