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短視頻、古籍事業、城鄉融合發展、傳統文化、中等收入群體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程美東、李娜:推動紅色短視頻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程美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副教授李娜認為,短視頻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短視頻來拓寬紅色文化傳播渠道、擴大紅色文化社會影響力、繁榮和發展北京紅色文化,從更寬、更深、更廣的角度不斷挖掘北京紅色資源的文化價值。用短視頻傳播北京紅色文化,既需要大力挖掘北京豐富的黨史資源,邀請黨史專家嚴格把關,保證視頻內容的準確性與權威性,又需要大膽創新,充分利用科技、市場手段,用作品說話,打造出高水平的紅色文化短視頻。要推進紅色短視頻制作團隊的市場化、青年化、專業化發展。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定位,瞄準市場定位,促進市場化競爭,提高公益文化服務水平,同步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短視頻團隊的健康發展。要深入挖掘革命遺跡、革命文物的文化價值,豐富紅色短視頻的文化內涵。短視頻具有簡短高效、畫面感強、善于整理呈現碎片化文化信息的優勢,可以把各種革命文物的文化信息進行高效整合,從多角度、多渠道傳播方式切入,生動再現文物背后的故事與精神。要充分吸收多樣化紅色藝術作品養分,為紅色短視頻提供優秀素材與形式借鑒。不斷從紅色文藝作品中汲取養分,而好的紅色文藝作品有賴于藝術形式、敘事形式等方面的創新,有賴于傳統與現代、宏觀與微觀、史實與現實的結合。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郝平:在新時代致力發展古籍事業】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古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古籍工作是一項事關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建設文化強國、助力民族復興的重要事業。進入新時代,研究闡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古籍工作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因此,要持續做好古籍整理保護工作。完善工作體系,提升工作質量,持續抓好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的立項、論證和推進。繼續推動相關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專業機構建設,使古籍工作的規模和質量都得到提升,為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加準確可靠、更加豐富的文獻基礎。要持續做好古籍研究闡釋工作。要下大力氣深入挖掘古籍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深入闡釋中華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輝煌成就、寶貴經驗。要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協同創新推進“新文科”建設,利用好“中國古典學”等研究平臺和“古典語文學”等跨學科人才培養項目,加強人文基礎跨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加強古籍學科專業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進一步構建完善古籍人才培養體系。聚焦重大思想文化問題開展深度研究,確保古籍工作和文化傳承創新事業始終有源頭活水。要推進古籍數字化工作。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方法,加快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和傳播普及。
摘編自《人民日報》
【馮奎:牢牢把握城鄉融合發展正確方向】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認為,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的一篇大文章。在新征程上,我們要牢牢把握城鄉融合發展正確方向,深化思想認識,解決關鍵問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需將影響要素順暢流動的問題作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予以攻堅突破,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在農民進城方面,應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降低落戶成本,吸納農民工進城安居樂業,促進其轉化為新市民。從土地要素角度看,要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具體路徑和辦法。從資本要素角度看,要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城鄉融合的政策體系。從技術要素角度看,應通過加快建立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鼓勵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等,促進技術人才在城鄉融合領域找到用武之地。從數據要素角度看,要通過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全民全社會數字素養和技能、建立數據共享交換體系等,推動城鄉數字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還要培育城鄉融合有效載體,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既要依托城市群與都市圈推進城鄉融合,發揮縣域對城鄉融合的平臺組織作用,將重點鎮、村和特色小鎮建設成為城鄉融合亮點。又要探索城鄉融合治理機制,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強化頂層設計,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給。充分發揮各類機制作用,推動多元主體參與治理。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義桅:發揚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表示,所謂自主的知識體系,就是中國擁有其知識產權且成體系的知識,是可以分享的源于中國而屬于人類的知識譜系。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根基是獨立自主、連續不斷、茍日新日日新的中華文明。首先,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自成一體的文明母體,獨立演繹并影響廣大東亞地區外,還通過絲綢之路、東學西漸深入影響了歐洲文明。這是中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發展道路的根基。其次,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是唯一連續不斷的國家文明形態,本身就是人類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推動中華文明與時俱進,是打造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文明自信和文明自覺。再次,開放包容、日新月異的特質使得中華文明既古老又年輕,不斷在解決新的時代問題中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獲得新的發展。推動創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學者應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奮發有為。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摘編自《北京日報》
【賴德勝:暢通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途徑】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認為,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在發展中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技能勞動者是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不斷深化改革,為技能勞動者成為中等收入群體提供更多更暢通的途徑。一是培養更多技能勞動者,為年輕人提供更多技能習得和提升的機會。學校教育是當今社會規模化培養技能勞動者的主要途徑,培訓則是保證技能勞動者保持技能與時俱進的主要途徑。在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的時代,從業者如何掌握數字技能,培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讓技能勞動者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一方面要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加強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另一方面要為職業教育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崗位,暢通就業渠道,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三是提高技能勞動者待遇。在基本工資定級、津貼補貼、績效獎勵等方面,把技能作為重要決定要素,切實改變技能勞動者收入水平偏低的狀況。除此之外,要使技能勞動者能享有平等的權利,為技能勞動者創造更多參與企業經營管理決策和社會治理的機會。四是暢通技能勞動者縱向橫向流動通道。國家已經出臺一系列政策,未來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讓政策更好落地,實質性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充分激發人才活力、釋放發展動力。
摘編自《工人日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