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自主知識體系、傳統制造業、直播電商、慈善事業、新型城鎮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高培勇: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一特定稱謂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就在于“中國特色”四個字,基于“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必須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而且其最基本、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條,就在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同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奔著解決中國問題而去的,必須“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使得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具有堅實基礎。在具體實踐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要力求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將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從整體與局部的結合上作出總體謀劃,加以統籌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要有系統思考,緊緊圍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材體系,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實現整體性推進。此外,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以人才隊伍建設為中心,走科研與教學融合之路,實現科教更緊密融合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沈梓鑫、江飛濤:激發傳統制造業穩就業促就業的巨大潛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沈梓鑫、工業經濟研究所江飛濤指出,就業擴容提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從目前的就業結構看,傳統制造業仍然是穩就業的主力軍。需著眼于發揮好傳統制造業對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的重要作用,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的轉型升級機遇,大力拓寬就業渠道,特別是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推動傳統制造業從用好“人口紅利”向用好“技術紅利”加速轉變。短期來看,可通過擴大國內外市場需求,繼續發揮傳統制造業對勞動力的強大吸納作用;長期來看,應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充分釋放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創造高質量就業的潛力。同時,更好激發傳統制造業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的潛力,需在以下幾方面切實發力:第一,刺激市場需求復蘇,助力傳統制造業穩定生產經營,穩住就業基本盤。第二,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適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人力資本的新要求,促進高質量就業。第三,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為勞動者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扶持。
摘編自《經濟日報》
【孫毅:營造良好環境,引導直播電商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孫毅認為,直播電商正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作為電子商務的新興業態,近年來直播電商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諸多積極影響:直播電商的社交屬性有助于打造國產品牌;直播電商的零工經濟屬性有助于穩定和擴大就業;直播電商將三農群體與城市需求有效連接,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直播電商加速了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擴散和滲透趨勢、驅動了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然而近期曝光的所謂“專家帶貨”“虛假宣傳”“誘導性消費”等亂象,偏離了電子商務的價值規律和正確軌道,對直播電商的良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如為爭取流量過度宣傳乃至虛假宣傳,違背了電子商務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還有的以技術手段和新業態的名目打監管“擦邊球”,利用直播平臺從事違規違法商業活動。電商行業也尚未形成生產運營環節與營銷環節協同的產業生態,行業面臨“存量競爭”的天花板。因此,當前市場迫切呼喚更加完善的制度規范和正面引導,為直播電商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一方面,要建立直播電商營銷行為負面清單,劃好主播行為的“紅線”。同時,設立直播電商分類分級制度和市場禁入制度,加大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新技術創新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率,并加強行業自律、構建“政府主導、平臺協同、直播自律”的監管格局。
摘編自光明網
【傅昌波、董培: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傅昌波、董培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定實施慈善法,推動慈善組織有序發展,慈善事業取得長足進步,慈善力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支持民生兜底保障和社會福利事業、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應看到,與新發展階段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我國慈善事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新發展階段必須大力發展新時代慈善事業,推動慈善事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更好發揮作用。首先,積極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慈善組織是現代慈善事業的重要主體,發展新時代慈善事業,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良好社會聲望、較強專業能力、完善治理結構的現代慈善組織,發揮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的骨干作用和輻射帶動作用。其次,做大做強慈善服務。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扶貧濟困為重點開展慈善服務,形成慈善事業與社會救助的有效銜接和功能互補,共同編密織牢基本生活安全網。再次,加強慈善監督和管理。要依法加強慈善監管,保證慈善活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不斷完善監管手段,健全綜合監管體系,提升信息化、數字化監管水平。最后,營造良好社會輿論氛圍。加大慈善法的宣傳力度,加強公民慈善理念教育,提高公眾對慈善的認知,引導人們正確看待慈善、理性參與慈善。
摘編自《人民日報》
【談慧娟、羅家為:科學有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談慧娟、羅家為表示,縣城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關鍵支撐。要確保縣城建設取得實效,必須全面準確把握文件精神,尊重縣城發展客觀規律,避免片面理解和誤讀,扎實有序推進各項建設任務。第一,要科學制定縣域城鎮化建設的戰略規劃。一方面,堅持系統思維、全域統籌、點面結合,明確縣域城鎮化的角色定位、結構功能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堅持在“一縣一策”的基礎上,兼顧縣級市城區和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建設,形成不同縣域之間以及縣鄉(鎮)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動。同時,加強調查研究和動態監測,把握縣域城鎮化的總體態勢、發展格局和短板弱項,在此基礎上精準對接相關建設項目,防止無序競爭和盲目重復建設。第二,加快理順城鎮化建設的縱向管理體制,包括建立健全城鎮化建設的中央—省—市—縣—鄉(鎮)“五級聯動”機制,“省直管縣”管理體制和縣、鄉(鎮)、村關系。三是大力提升縣城經濟社會綜合承載能力。通過強化縣城產業支撐能力、提高縣城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提升縣城公共服務能力,鼓勵和引導人口資源向縣城流動,從而分擔大城市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壓力,防范和化解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必須克服“縣城本位主義”,將鄉村納入城鎮化建設的體系之中,全面推進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確保縣域城鎮化的整體推進和均衡發展。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