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糧食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內外貿一體化、紓困幫扶、“網紅”職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龐德良: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教授龐德良表示,面對現實情況,我們必須立足國內保障糧食自給,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走好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一是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切實提升耕地產出水平。嚴守耕地數量紅線,大力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實施鹽堿地土地改造工程。二是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為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通過開展種業領域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技術的聯合攻關來加強高產、耐鹽耐堿、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種的研發。三是層層壓實責任,抓好糧食安全工作落實。一方面要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細化目標任務落實,層層傳導壓實責任;另一方面要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四是強化政策支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綜合實施補貼、獎勵、金融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創新經營方式,優化實施種糧收入補貼政策,強化金融保險政策支持。
摘編自《光明日報》
【馬源:多措并舉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運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馬源指出,近段時間,受疫情多點散發、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等因素交織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應多措并舉打通卡點堵點,推進復工復產,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運轉。一是抓住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和重點園區,細化清單管理。優先聚焦國計民生重點領域,進一步細化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二是深化政企協作機制,健全跨區域聯動機制。一方面要強化政企協作,收集供需卡點堵點,及時動態更新清單;另一方面還要做好政府服務,建立非常時期的應急渠道,健全跨區域聯動機制。三是降低市場主體綜合成本,補充資金流。打通重點企業“大動脈”,暢通“毛細血管”,激發中小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四是擴大需求,穩定市場主體預期。要從供給側發力,加大政策調節力度,靠前發力挖掘內需和外需潛力。五是加快審批服務進度,讓紓困政策盡快見效。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精簡流程、材料和壓減周期,并加快投資下達進度、項目審批進度,釋放政策紅利。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微:從體制機制著手,推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微表示,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既有利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又有利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目前,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尚存在一些難點問題,對此,需從體制機制著手,以創新促發展。一是以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經營,帶動其他方面的一體化。既要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又要推動外貿企業轉型升級,還要培育跨境電商平臺企業。二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推動內外部市場的一體化。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封閉小循環,促進商品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并加大國內市場特別是服務市場的開放力度,促進國內外資源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三是以內外貿相關標準銜接對接,促進與國際標準接軌對標,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積極開展國內國際標準轉化,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和國際標準制定,加強規則制定方面的話語權。
摘編自《經濟日報》
【蒲實:打好政策組合拳,紓困幫扶出實招】
蒲實指出,當前,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各種“超預期”因素持續擾動,打好市場主體紓困戰至關重要。紓困幫扶的關鍵在于抓痛點、除堵點。從經營成本來看,煤炭、礦石等基礎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推升相關行業成本;從經營資金來看,資金回籠周期拉長,企業貸款難、續貸難等現象并存;從生產要素來看,生產要素供應受疫情和相關政策影響,用人、用地、用電、用氣等供給趨緊;從市場需求來看,市場行情變化加速,企業訂單數驟減,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雙向收縮;從政策支撐來看,一些政策在設計上與最終落地效果存在偏差。因此,紓困幫扶要打好政策組合拳,多措并舉出實招。要因地制宜,細化落實,抓緊研究制定中小微企業更具普惠性的針對性措施,挖掘現有政策空間,密切跟蹤、評估政策執行的效果;要重點突出、分類幫扶,注重前瞻性、時效性、調結構;要有的放矢,長短兼顧,一方面強化紓困幫扶政策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立足企業長遠發展,兼顧遠近、協同發力,刺激消費和有序恢復市場并舉。
摘編自《學習時報》
【張頤武:推進“網紅”職業積極健康發展】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指出,當下,“網紅”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新興職業。“網紅”成為一種現實的職業選擇,是在直播和短視頻等新的社交方式出現之后,給了想成為“網紅”,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和鄉鎮的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從總體上看,現在的“網紅”群體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在傳播積極內容,包括非遺傳承的展現、傳統戲曲的傳播,還有各方面知識的科普。另一方面,由于競爭激烈,一部分“網紅”的網絡活動中確實存在低級無聊庸俗的表現,傳播了消極內容。因此對于新興的“網紅”職業,社會層面的職業監管和“網紅”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都不可缺少。一方面社會要加強監管和教育,對于違法亂紀和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相關部門應給予嚴厲處罰,平臺和相關的利益方也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另一方面,進入這個行業的“網紅”也需加強自律,守住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法規的底線,并對內容有更高的追求,多發布積極、有益于社會的內容。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