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大思政課、全國統一大市場、數字經濟、高校畢業生就業、“一帶一路”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馮秀軍:善用大思政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馮秀軍表示,長期以來,思政課教學“視野窄”“視力弱”問題亟待解決。善用大思政課,需要打開大視野,解決“見多”的問題;需要把道理講透,解決“識深”的問題。大思政課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為學生打開一扇門,搭建一座橋,其要旨在于幫助學生認識時代、認識社會。因此,思政課必須走出教室和校園,把豐富的實踐、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故事引進課堂,把家事、國事、天下事引入課堂。此外,善以問題為導向,用精準的問題擊中學生思想困惑,是講深講透大思政課的關鍵。應找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透過結論找到問題,并以此問題為起點來引導教學、答疑釋惑。另外,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講故事,就是把抽象、高深、枯燥的道理變得形象、生動、鮮活的好辦法。故事選擇要兼顧深刻性、生動性、典型性,將理論植根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把在理論提煉過程中抽象掉的具體細節再次還原,實現理論高度與生活溫度的融通。
摘編自《光明日報》
【冷元元:多措并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冷元元指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于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暢通國內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需要切實抓緊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需要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二是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需要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加快推進智慧監管。三是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編制出臺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完善信用信息標準,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機制,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琛偉: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琛偉表示,數字經濟代表著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推動其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融合發展的作用而言,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結合,是我國主動應對新形勢、把握新機遇,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從數字經濟發展的狀態而言,我國數字經濟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其助推實體經濟的能力實現了有力提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應堅持問題意識與目標導向相結合,主動把握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加速產品和服務更新迭代,深入研究技術創新中勞動力結構變化的規律特點,全面構筑起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優勢。同時,還要全面提高實體經濟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增強實體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加快制造業全面數字化轉型,完善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打造數字化新型企業,加快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新形態;夯實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加快優化數字營商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賴德勝:多管齊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賴德勝認為,當前正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關鍵階段,各方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形成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強大合力。其一,黨和政府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各地方要結合本地實際,推出落實中央穩經濟穩就業政策的具體方案和辦法。同時,要認識到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是各地吸引人才、打造人才中心、推動創新的難得機遇。其二,用人單位要積極聘用高校畢業生。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拿出更高比例給高校畢業生;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國家要給予其穩崗擴崗的更多政策支持。其三,高校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要著眼于未來,科學設置專業和課程,加強理工農醫緊缺人才的培養,加強“四新”專業的建設,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其四,畢業生要動態優化就業預期。高校畢業生要根據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以及自身條件,動態優化就業預期,合理調整自我設定的保留工資目標,做好跨周期設計。
摘編自光明網
【李永奎:變革風險管理范式,提升“一帶一路”重大項目風險防控能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復雜工程管理研究院教授李永奎指出,隨著重大項目風險復雜性的增加和新特征的出現,傳統工程視域下的風險管理能力已無法完全適應共建“一帶一路”的現實需求,迫切需要進行風險管理范式變革,其中,三個能力至關重要。一是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系統復雜性治理能力。應不斷加強對“一帶一路”外部環境的深度不確定性、動態性以及各類風險要素的異質特征、關聯與耦合機理的復雜性認知,形成風險治理的頂層統籌協調和執行層貫徹落實的綜合集成管理體系。二是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多元層級網絡治理能力。需要借助所在國、第三方以及多邊機構力量,構建政府間協商、管理層協調、參與方協同的多元多層治理機制,打造全方位、全天候的風險治理韌性網絡能力。三是重大項目風險防控的動態適應性治理能力。準確把握情境的高度動態性、不確定性以及對項目的深刻影響,理解治理要素配置是相機和動態演化的,深刻認識治理目標和路徑都是相互依賴的,因此,共建“一帶一路”的組織管理機構需要具備全球資源調配與整合能力、國際工程領導能力、項目外交和本地化管理能力以及重大機遇的把握能力等。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