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農事節氣文化、共青團工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市場監管、失業風險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隋斌:發揮農事節氣文化的價值,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研究員隋斌指出,節氣文化活動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理想與審美情趣,蘊含著孝老愛親、睦鄰友群、崇敬先民、愛國愛鄉等中華傳統美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可以充分挖掘和發揮傳統農事節氣文化的重要價值,使其成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一是合理利用節氣文化資源,舉辦形式多樣的節氣文化旅游活動,發揮農業多種功能作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二是傳承節氣文化生態智慧,將節氣時間與鄉村空間融合,引導人們親近鄉村、回歸自然。三是弘揚節氣文化傳統,創作節氣文化作品,創新節氣文化表達方式;推動節氣文化更多融入中小學課程體系;在鄉村公共文化空間更多地開辟節氣文化展示場所。四是將二十四節氣蘊含的勤于勞作、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發揮節氣文化道德教化功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朱雄君:用黨的科學信仰之光點亮青年心中的理想之燈】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湖南省青運史研究室主任朱雄君表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前進的燈塔,是共青團必須堅守的政治之魂,要始終高舉黨的旗幟,永遠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用黨的科學信仰之光點亮青年心中的理想之燈。應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持深學深思深悟,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此外,教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深入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廣大團員青年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呈現的壯闊歷程、創造的歷史偉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現的精神風貌,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另外,必須立足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牢牢把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團員青年聽黨話、跟黨走,用黨的光輝旗幟指引青年。還有,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持密切聯系群眾,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用黨的優良作風塑造青年。
摘編自《光明日報》
【牛家儒、張佑嘉:激發生機與活力,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牛家儒、張佑嘉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其一,利用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宣傳、推廣和轉化,闡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完善我國古代歷史部分內容,完整準確講述古代歷史。其二,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健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多重價值的挖掘闡釋和傳播利用,支持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其三,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播、轉化和創新,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提高內容創作生產的文化內涵。其四,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摘編自《經濟日報》
【樊繼達:多方合力共建有為的市場監管】
樊繼達認為,有為的市場監管有助于消除地方保護與市場分割,規制不正當競爭,是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客觀需要與重要保障,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充分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中央層面主要負責立規建制,應加快推進市場監管行政立法,完善監管程序,加強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等工作,清理廢除各地區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地方各級政府承擔微觀事務層面的具體監管職能,確保基層監管部門對下放的權限接得住、接得好,杜絕“懶政惰政”,構建從中央到地方政令統一、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監管工作體系。此外,充分發揮監管“相關者”的積極性,統籌執法資源,建立綜合監管部門和行業監管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探索形成政府監管、平臺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新模式。
摘編自《學習時報》
【闕明坤: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防范和化解失業風險】
浙江大學國家制度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闕明坤指出,當前,在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下,就業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特別是年輕人的失業率偏高,需要落實中央和國家決策部署,加大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努力降低年輕人失業率,防范和化解失業風險。首先,千方百計穩住市場主體,優化就業和失業領域相關政策。準確識別就業風險,加快健全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機制;專題研究制定促進旅游、教培、房地產、餐飲行業的失業人員分流安置工作;減少就業結構性障礙,促進就業公平,減少就業性別、城鄉及地域歧視。其次,對重點群體重點關注,防止出現群體性失業。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并建立跨省勞動力就業信息和就業數據共享國家級公益平臺。再次,促進靈活性就業,擴大就業蓄水池。加大對新就業形態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完善靈活就業群體的勞動保護,并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障體系。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