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瀾湄合作、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教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許利平:推動瀾湄合作邁上更高臺階】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許利平表示,瀾湄合作是首個由流域6國共同發起和建立的新型次區域合作機制。今年是瀾湄合作“金色五年”的啟動之年,也是推動瀾湄合作不斷提質升級的關鍵期。需要充分發揮政治引領、發展導向與非傳統安全合作等動能,綜合發力,推動瀾湄合作邁上新的臺階。首先,政治引領推動合作機制升級。在政治引領下,地區建立了領導人會議、外長會、高官會和各領域工作組會在內的合作架構,相關機構也相繼建立,這些機制涵蓋官方、智庫和民間等多個層面,為瀾湄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未來5年,需要進一步處理和協調湄公河地區現有的雙邊、多邊機制關系,促進其他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其次,發展導向推動合作進入新發展階段。瀾湄合作圍繞發展,形成了“發展為先、務實高效、項目為本”的瀾湄模式。未來5年,需要通過各種發展倡議或平臺,共建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打造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示范區,打造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先行區,推動瀾湄合作進入新發展階段。最后,非傳統安全合作推動瀾湄合作拓展深化。瀾湄地區,非傳統安全表現為大規模傳染病、水患與環境惡化、恐怖主義、網絡賭博、電信詐騙、人口販賣、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活動以及氣候變化所引起的自然災害等,具有復合聯動的結構特征。目前,各國加大力度治理這些非傳統安全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未來5年,我們需要將瀾湄地區打造成全球安全倡議的合作區,為建設瀾湄國家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勁動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
【郭冠男、陳潤:把握建設重點,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郭冠男、陳潤表示,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特別是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將有助于我國城鎮化速度穩定在適宜水平,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持續提供動力;其次,通過促進生產要素在城市、縣城和鄉村之間的流動,推動縣域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優化、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有助于使縣城生產要素的空間集聚效應與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相互促進,使縣城的承載力、吸引力、輻射帶動力全面提升;此外,有力提升縣城對鄉村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需順應縣城發展規律、人口流動趨勢和產業變遷態勢,堅持科學把握、精準定位、分類引導、突出重點、特色發展。尤其是在培育專業功能縣城的過程中,要更好發揮縣城比較優勢,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精準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促進縣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集群化。一是堅持“一縣一策”,瞄準特色產業發展方向。二是完善園區功能,增強產業發展支撐能力。三是健全配套設施,夯實縣城產業發展基礎。四是破解要素制約,強化產業培育要素保障。
摘編自《經濟日報》
【陳強遠:數字化轉型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陳強遠認為,今后五年將成為我國中小企業數字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間窗口,對于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那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好在哪里?數字技術以“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為特征,開辟了新的價值創造模式。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助推中小企業加入開放式創新網絡、提高中小企業敏捷度和堅韌性、幫助中小企業提質增效降本,還可以重構中小企業競爭優勢,重塑中小企業生產關系。然而,現階段,中國中小企業不僅面臨著全球同類企業數字化轉型賽道上的直接挑戰與全面競爭,還直接承受著國內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比較優勢與超前壓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之路道阻且長。為了促使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主要路徑包括:分類精準施策,推廣第三方數字化服務型平臺;共享協同對接,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深度互聯互通;上云用數賦智,拓展中小企業數字化應用新場景;完善支撐體系,打破中小企業數字化的制度壁壘。總的來看,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激發企業內在動力的同時,更應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健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
摘編自光明網
【陳龍、馬源:打破基建投融資觀念桎梏,算好經濟賬和綜合賬】
陳龍、馬源表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既有利于保障國家安全,又是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應對經濟下行、提升增長潛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首先需要解決好“錢”的問題,即基建資金從何而來。完善基建投融資體系,關鍵是要發揮好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為此,需要算好經濟賬和綜合賬,破除一些觀念桎梏。一方面,要從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整體效率上,認識基建投融資的作用。尤其是要看到基建投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的時期內,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綜合紅利”。另一方面,要統籌好“新基建”與傳統基建的投資關系和投資方式,防止一味追新求快、不切本地實際的“冒進”。此外,要打破傳統的政府債務規模的風險判斷標準,處理好政府債務資金的使用和防風險的關系。應該從發展階段、債務資金使用、本幣債、債務利息、資產狀況和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等角度,綜合判斷債務水平和風險。基建投資并不是要求政府大包大攬。相反,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引導市場和社會資本在基建投資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摘編自《學習時報》
【劉世清: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
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劉世清指出,進入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對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專業能力與育人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對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建設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迫在眉睫。具體來看,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引領,努力構建新時代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新格局,一是以高水平師范院校為引領,建設一批國家師范教育基地。 二是以地方政府統籌為主體,創建國家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驗區。 三是鼓勵打通東西部師資交流方式,推動師資優質均衡。面向未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面對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現實需要,各級政府要優先投入,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實抓緊抓好,全面夯實教師發展之基,大力加快構建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新格局,努力為黨和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大國良師。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