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如何讓數字技術在更多領域實現更大發展?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技術”這一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消除體制機制壁壘。近年來,政府通過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政務外網以及各種跨部門的大型應用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在改善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極大努力,政府的服務和監管手段、服務模式都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認為,在數字政府建設中,要提高數字服務水平,應重點消除制約數據治理能力與數字治理能力的體制機制壁壘。未來我們如何才能在數據治理方面取得真正的突破?除了要重視技術支撐外,關鍵還是要抓住權力運行這個“牛鼻子”,如浙江政府內部辦事“最多跑一次”改革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浙江改革的核心要義包括:一是抓住了放管服改革的主要矛盾,“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地避免內部扯皮推諉現象,而背后的邏輯是數據整合和壁壘消除,重塑部門關系、重構業務環節、集成共享數據、黨群政府聯動;二是這一改革為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大數據戰略掃清了政府內部體制機制障礙,消除了長期困擾政府有效運行的諸多部門壁壘;三是引發了政府內部的業務重組、流程再造、部門協同等多個方面的重大變化;四是黨政機關內部辦事“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改變了傳統政府管理的整體運行格局,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數字政府建設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營商環境優化,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重要問題。 【詳情】
踐行負責任創新理念,完善數字經濟治理。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在帶來高速流通信息、顛覆性生產變革及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往往暗藏著當下難以判別但未來可能影響深遠的重大隱患和危機。對此,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盧超,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于曉宇指出,要讓各類經濟主體積極踐行負責任創新的理念,主動參與數字經濟治理,讓數據要素既守住底線、守好民生,又放出潛力、放大活力,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數字強國宏偉目標。更具體來說,要完善創新治理邏輯,遵循以下邏輯形成全面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框架:第一,數據要安全。要從基礎架構入手,既要拓寬、又要遴選數據源,既要擴大、又要激活數據池,以國產化、一體化為重點,搭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體系。第二,技術要先進。數字經濟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其中,實體經濟以制造業為典型代表,是確保國家安全和經濟繁榮的核心支柱,需要硬科技的強力支撐,形成專精特新優勢。第三,產業要高效。相比其他生產要素,數據在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中更加高效,且能夠實現即時反饋、加速迭代創新,數據賦能的產業應該更加繁榮。第四,道德可接受。數據取之于民,需取之有道;用之于民,應惠及大眾。個人隱私保護、防止數據濫用、彌合數字鴻溝、避免數字霸權,是數字經濟得以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第五,社會要滿意。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數字經濟作為后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需要扛起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滿足社會期望的重任。 【詳情】
多策并舉、分類施策,助推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陳強遠指出,數字化轉型可以助推中小企業加入開放式創新網絡、提高中小企業敏捷度和堅韌性、幫助中小企業提質增效降本、重構中小企業競爭優勢、重塑中小企業生產關系。因此,在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激發企業內在動力的同時,更應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健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生態體系。首先要分類精準施策,推廣第三方數字化服務型平臺。其次要共享協同對接,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深度互聯互通。鼓勵大型企業立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搭建資源和能力共建共享共用平臺,在重點領域實現設備共享、產能對接與生產協同,系統賦能和助推牽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再次要上云用數賦智,拓展中小企業數字化應用新場景。最后要完善支撐體系,打破中小企業數字化的制度壁壘。包括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可信服務商、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評價標準體系;建立中小企業融資增信服務體系;構建為中小企業提供網絡和數據安全技術支持服務的安全公共服務體系,等等。 【詳情】
以數字技術賦能,實現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成為世界感知中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對此,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李芳強調,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黃河文化進行系統性保護及開發利用,是完整表達黃河文化深刻內涵的重要形式。數字技術為搭建跨越時空的黃河文化生態體系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必要的工具支撐。運用文化物聯網、廣域信息采集等數字技術來推動黃河文化資源的分類普查、保存保護、傳播傳承以及開發利用,有利于真正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可以打造數據中心,全時空匯聚黃河文化資源。通過建設黃河文化數據中心,展現黃河文明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文獻古籍、博物館文物以及曲藝民俗等各類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促使有關黃河文明的自然地理生態與文化信息生態深度融合,有助于形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連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黃河文化數據體系。另一方面,可以構建傳播矩陣,多維度展現黃河文化底蘊。運用數字技術,面向全球搭建元素可鏈接、知識可共享、文化可感知的傳播矩陣,是繁榮黃河文化研究、促進多向度交互、提升黃河文化影響力的必要途徑。此外,還可以搭建數字引擎,高效能驅動黃河文化價值轉化。在黃河文化全景呈現與多元化傳播的基礎上,釋放“數據能源”,打造以數字化載體為有力工具、以內容創造為核心的黃河文化新業態,是全面提升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效能的有力支撐。 【詳情】
借助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賦能鄉村振興。抓好數字化時代發展契機,催生出文化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并結合鄉村文化特色發展,可以實現鄉村經濟與文化上的雙贏,從而為鄉村振興提供持續發展力量。福建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蔡珍美、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呂思琦表示,數字文化產業依托其強大的數字技術更新再造鄉村文化的生產、傳播與消費方式,將傳統生產要素朝數字化載體轉變,較好地解決了以往鄉村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開發不到位、市場規模小等問題。要讓數字文化產業進一步賦能鄉村振興,一是依托先進數字技術,充分發揮鄉村生態優勢。在充分尊重、保護鄉村生態的基礎上,依托先進的數字技術對鄉村原本風貌進行記錄、挖掘與展示,將看似最平常的鄉村場景轉化為動態的信息,從而帶動相關經濟消費,創造出一種新的帶動鄉村發展的模式與路徑。二是結合鄉村特色傳統文化,打造數字創意發展新模式。在深挖鄉村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開發如動漫、卡通形象、微電影等數字創意產品,并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等進行跨媒介傳播,獲得大眾的關注,達到對鄉村文化進行推廣與傳播的效果。三是培養鄉村數字化人才隊伍,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數字文化產業打破了以往傳統文化產業的工作邊界,憑借數字設備便可以進行即時的數據挖掘及內容分析。這些來自鄉村本土的原生傳統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工具傳輸,也可以得到其他工作人員的協同創作,使各地數字內容工作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從長期來看,隨著鄉村數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城市精英向廣大鄉村地區轉移,加上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的不斷攀升,鄉村地區勢必會逐步減小與城市之間的數字鴻溝。 【詳情】
(光明網記者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