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創新發展、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縣域經濟、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萬勁波:不斷提升我國創新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指出,科技創新對我國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好“五個必由之路”,充分用好“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堅持不懈做強科技實力、經濟實力,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強盛和國家安全。因此,需要統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系統增強科技支撐、引領、保障能力,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其一,需要增強體系化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升發展獨立性。建立強大而有韌性的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實驗室和條件平臺體系,現代化國家創新體系和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增強科學技術創新的整體效能,支撐國家獨立發展。其二,需要增強原創性科技引領能力,不斷提升發展自主性。抓緊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強化原始創新和源頭創新,構建自主、開放的良好創新生態,開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引領國家自主發展。其三,需要增強基礎性科技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發展安全性。要不斷筑牢科技安全和國家安全防線,為高水平、可持續的獨立發展和自主發展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在現有和潛在的優勢領域打造更多“殺手锏”技術,增強“非對稱”戰略優勢;堅持底線思維,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基礎理論、技術科學和底層技術供給能力,厚實關鍵科技要素和戰略技術儲備,保障國家安全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雙傳學:堅持和完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雙傳學表示,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這一戰略性有利條件,要深刻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辯證統一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互動共進中推進國家制度不斷完善和成熟定型。只有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才能提高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治理能力;只有構建起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不斷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讓國家制度得到切實執行。因此,我們必須以強烈的歷史緊迫感、歷史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堅持和完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推動我國制度的顯著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治理效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證。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證。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背后查找體制機制弊端,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三是堅持守正創新。強化問題意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進制度的自我完善,深化各個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啟杰、崔乾慧:以“五鏈重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啟杰、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崔乾慧表示,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包括構建了農業產業體系,提升了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重塑了新型城鄉關系,優化了農村生產生活空間布局;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保障了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等。發展農村產業,重點是要在縱向上打造農業的全產業鏈,以“五鏈協同”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彰顯農村產業的多元價值,更好地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此,一是要縱深推動產業鏈延伸,開發農業多種功能。重點要促進產業鏈延長發展,推進產業功能拓展,從而帶動產業調整升級,激發農村產業的內生發展動力。二是要動態實現價值鏈提升,提升農村多元價值。應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種產業的融合發展,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發揮農村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提升農村的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三是要加快維護供應鏈穩定,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村產業融合應打通供需鏈條,拓展銷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實現產銷的有效對接。四是要協調完善利益鏈構建,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構建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多元主體獲得產業發展的紅利。五是要切實加強創新鏈支撐,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要加強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工作,加速實現設備、工藝、產品等方面的升級,做到全程優質、全鏈提升,拓展農業提質增效的空間。
摘編自光明網
【呂風勇: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需找準推動工作的抓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呂風勇表示,隨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各地已經逐步認識到縣域經濟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及其在促發展、保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些地方突出區域特色,在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了成績。但與城市經濟相比還處于相對劣勢的競爭地位。受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的觀念影響,許多大中城市仍傾向于做大經濟規模和擴張城市邊界,對周邊縣域的虹吸效應強于輻射效應,縣域經濟發展因而受到抑制,兩者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有效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需要多方面協同。一是更加重視縣城建設,著力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便利度。應更好發揮其優勢,著力建設廣場、公園、綠地以及其他公共活動空間,在公共服務供給、市政設施和商業設施建設等方面抓緊補短板,不斷增強縣城對人口的吸引力。二是實現差異化發展,重點要做強做大縣域特色優勢產業。大部分縣域缺乏大規模集聚多類產業的能力,聚焦特色優勢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應成為其主要發展路徑。三是發揮大中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使其增強與縣城發展的平衡性與協調性。大中城市應該以優化發展和功能提升為重點,避免各類城市病出現以及由此導致的城市功能弱化,不斷增強對縣城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實現與縣城之間的協調平衡發展,帶動縣域經濟更好發展。四是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引導資源集聚,改善縣域經濟的弱勢競爭地位。需要相關部門在土地、金融、財稅等方面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助力縣域降低發展成本、提高資源獲得能力,更好吸引產業集聚。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淑穎:多措并舉完善未成年人司法救助】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檢察院李淑穎表示,司法保護是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對于權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司法救助是司法保護的重要形式。實踐中,檢察機關要主動、及時地開展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工作,并保障司法救助金專款專用,這也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在司法救助中的具體運用和落實。具體來說,一是適度擴大救助范圍。對因父母入獄而生活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也應將其納入司法救助范圍,對其及時主動開展司法救助,幫助其擺脫當前生活困境,同時也能促進其父母真心悔罪,實現社會效果、法律效果的統一。二是明確資金使用途徑。建議相關部門明晰未成年人司法救助金的使用規則,明確規定對監護人怠于履行監管職責、可能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以分期發放或者一次發放、分期領取的方式發放司法救助金。同時,明確規定司法救助金只能用于未成年人的康復、治療、學習等方面。三是創新資金監管機制。建議以檢察機關為主導,相關部門結合未成年人成長實際制訂詳盡的司法救助金使用方案,并引入公信力第三方監管機構,實現“申請發放、委托代管、使用監督”監管新模式,確保司法救助金合理使用,司法救助目的真正得到實現。在司法救助金發放過程中,由第三方監督機構不定期或定期核查資金使用記錄。一旦發現監護人侵吞、挪用、私分司法救助金,使用人不當使用、濫用司法救助金,由檢察機關決定暫停發放,待相關情形消除后再行決定是否恢復發放。
摘編自《檢察日報》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