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琳琳(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從1947年第一批榮轉軍人開赴北大荒,到今天,北大荒已經走過了75個春秋。75年來,幾代拓荒人扎根東北,百折不撓,征服了莽莽荒原,鑄就了北大荒精神。75年,滄海桑田,數十萬拓荒者在廣袤的黑土地戰天斗地,讓亙古荒原遍野稻花香;75年,披荊斬棘,忠貞的愛國熱忱和豪邁的創業精神讓蠻荒之地演繹灼灼人文之光。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蝶變,這片黑土地上鑄就起的“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代開拓者奮斗在新的征程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黑龍江作為農業和生態大省,堅決扛起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責任,奮力開啟農業現代化新征程。新征程上,北大荒精神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歷史作用,始終激勵著我們不懈奮斗。
以自力更生的志氣走出一條中國式農業現代化道路,創造了滄海桑田人間奇跡。北大荒精神,是在黑龍江墾區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汗水乃至鮮血、生命培育和錘煉出來的。在特殊環境和特殊歷史背景下,北大荒人扎根邊疆、勇于開拓、甘于奉獻,建成了世界最大糧食綜合生產基地和國家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使黑龍江的農墾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開拓出獨具特色的北大荒之路,造就了人類拓荒史上的奇跡。
北大荒在開發初期,老一輩拓荒者萬難不懼,在無房子、無工具、無車輛這種“三無”條件下生產生活,搭馬架子、住地窨子、人拉肩扛,在叢林中、草甸上墾荒造田。改革開放以后,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北大荒人勇于探索,銳意改革,圍繞著農業結構調整和規模經營的新思路,實施土地規模經營。一代代北大荒開墾者科學利用自然條件,充分發揮其土地優勢和農業生產條件,以現代化大農業為主線和發展目標,以科技興農為方針,開創了北大荒現代農業的發展之路。進入新時代,北大荒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設“生態墾區”的發展目標,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不斷增強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推動退耕還林,力爭建設一個“青山、碧水、綠草、藍天、沃野、良田”的園林化墾區。
北大荒的開發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在惡劣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嚴酷斗爭,北大荒人不等不靠,迎難而上,奮力拼搏,以“百折不回的毅力”,“一往無前的精神”,向茫茫荒原宣戰,排除萬難開發建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嚴峻的發展挑戰和激烈的國際競爭,北大荒人再度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旗幟,銳意進取、勇闖新路,不斷探索墾區發展的新出路,書寫著新的傳奇。
以自力更生的骨氣發揮農墾帶動作用,黑龍江從農業大省成長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講,確保農業供給、保障糧食安全是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糧食產量保持著“十七連豐”的良好發展態勢,為新發展階段穩增長、促改革奠定了重要發展基礎,但隨著人口增加、城鎮化推進、災害性氣候頻發以及突發性的全球疫情等影響,糧食供應與糧食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我國要實現“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須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引導、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品供給生產能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綠色農業體系,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要通過實施監督、責任落位提升農業生產過程管理與服務實效,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糧、棉、油、糖、肉等供給安全,不斷通過現代化治理,為農業供給與安全提供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安全感,提高生產的積極性,提升國家的農業現代化治理水平。
新時代北大荒人注重“藏糧于地”,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土地這一農業生產根本要素得到切實保護;注重“藏糧于技”,做優叫響綠色品牌;并正在積極建設綠色糧倉,開展綠色低碳科技攻關,促進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讓低碳成為振興發展最鮮明的特質,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靚麗的底色。
目前,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種業作為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源頭,成為確保農業自給的強大保障。未來北大荒要不斷將科技創新融入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加快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畜禽種質資源調查收集,加強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等,進一步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夯實基礎。
以自力更生的底氣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解決各種“卡脖子”問題。北大荒精神蘊含著尊重自然、改革創新的科學精神,北大荒的發展模式和新思路,體現了北大荒人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必然選擇。“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新征程上要持續激活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動力,生態理念的轉變是關鍵,也即要繼續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時指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北大荒的土質要不斷優化,不能退化;綠色發展要有可持續性,農業生產不能竭澤而漁。
同時,新時代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時指出,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優秀的人才、先進的設備、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園區。“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提至69%和98%。北大荒在新發展階段要大力發展科技農業,一方面,要借助科技創新,加快健全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形成梯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實施北大荒集團“三大一航母”建設工程,創建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另一方面,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實施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推進規模化、數字化、現代化大農業發展。
北大荒精神是幾代北大荒人用青春、血汗和生命培育和錘煉的一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北大荒人將茫茫荒野建設成了肥沃富足的“北大倉”,是中國精神在北大荒的充分發揚,是新時代鼓舞和激勵我們不斷奮進、勇往直前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黑龍江人將再度高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精神旗幟,顧全大局、無私奉獻,以永不懈怠的拼搏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奮力開創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局面。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九屆六中全會專項課題“建黨百年青年奮斗精神培育的歷史經驗與時代傳承研究”(GJE142203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