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0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文化、領導干部培養、中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崔海教:多措并舉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
崔海教指出,當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文化正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需要統籌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提升數字文化建設水平。一是數字與文化的關系。要堅持把數字技術與文化繁榮有機融合,讓數字技術深度賦能文化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二是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使用管理等環節加強綜合治理,制定相關安全標準,形成完善的數字文化監管體系。三是共建與共享的關系。一方面,要努力營造全社會廣泛關心、支持和參與數字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堅持數字文化發展服務人民,豐富數字文化內容,努力消弭城鄉、地域、代際之間的數字文化鴻溝。四是自主與開放的關系。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強交流與合作,創造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數字文化產品。五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加快建成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另一方面要堅持在創新中發展,鼓勵和支持各類文化機構接入國家文化專網,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摘編自《人民日報》
【梁松柏:努力增強“政治三力”,成為合格領導干部】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副教授梁松柏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努力成為經得起各種風險考驗和人民檢驗的合格領導干部。提高政治判斷力是前提,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對黨忠誠的“根”和“源”,以國家政治安全為大、以人民為重、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本,不斷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準識別現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增強政治領悟力是關鍵,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并用以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提高認知水平和層次,注重從實踐中獲得新認識、把握新規律;從全局高度思考、理解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時刻心懷“國之大者”。提高政治執行力是根本,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善于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摘編自《光明日報》
【胡敏:中國經濟不懼疫情沖擊,彰顯強大發展韌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胡敏表示,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斗爭中,中國經濟不懼疫情沖擊,經受住了嚴峻考驗,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基本態勢,彰顯了強大的發展韌性。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論,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研判中國經濟形勢。堅持“兩點論”,一方面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另一方面創新宏觀調控政策,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堅持“系統論”,既著力解決疫情沖擊下我國公共衛生領域暴露出來的短板弱項,又從經濟社會發展長治久安的角度部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長遠論”,始終唱響主旋律,打好宣傳主動戰,強調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此外,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宏觀政策層面: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實施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調節并重;在穩市場主體穩就業層面:加快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復商,打通各種受疫情影響產生的市場阻隔和各種堵點瘀點;在保民生領域層面:堅決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對困難群眾的兜底保障。另外,我們堅持光明前景的發展論,以適變應變策略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做好自己的事。在疫情暫時阻隔人們正常流動的時刻,我們充分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著力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推動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堅實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發展后勁。
摘編自光明網
【魏際剛: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魏際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設施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提升:一方面,實現了規模化、網絡化發展,另一方面,服務能力與水平持續增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讓人民充分享受到基礎設施發展的成果。一是要科學規劃、適度超前。統籌增量和存量、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有利于引領產業發展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二是要完善體系、優化結構。既要避免重復建設導致的結構失衡,又要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補短板,特別是要加強運用新科技、滿足新需求、促進新消費、創造新模式、形成新動能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要促進協同、融合發展。要實現多輪驅動,分層分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牽引作用,正確處理基礎設施之間的替代、互補、協調關系。四是要實現綠色智能、安全可靠。需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強化用地、用海、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同時推動基礎設施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發展。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立群:精準發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張立群指出,當前,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挑戰更加艱巨,需把握好以下幾個著力點,實現精準發力。一是抓好“產”的著力點,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加快農林牧副漁等鄉村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拓展休閑農業;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支持和發展一批地方性涉農企業,促進產業融合,擴大農業等特色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和非農產值占總產值比重。二是抓好“人”的著力點,以城鄉雙向開放理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建立鄉村人口資源庫,建設精干的村級干部隊伍,加大鄉村專職教師、衛生等專業技術人員配比力度。三是抓好“魂”的著力點,塑造良好鄉風。促進鄉村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有效融合,打造特色鄉土品牌,發展“文旅”融合產業;以形成優良鄉村法治文化為前提條件,形成學法、遵法、尚法的濃厚氣氛;積極引導和促進社會資本投入村鎮,夯實鄉村文化載體。四是抓好“美”的著力點,推動綠色發展。做好人居環境整治,重視“垃圾分類”“廁所改造”“家畜衛生”;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等,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提升國土資源治理實效;統籌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建設,提升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保護好綠水青山和田園風光。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