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佩洛西竄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擴大需求、宏觀經濟治理、制造業轉型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沈逸:賊喊捉賊,美方才是臺海局勢升級的“始作俑者”】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表示,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沖擊中美關系基礎,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破壞臺海和平穩定,向“臺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中國在臺海展開系列軍事演習,鄭重向全球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即“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向全世界清晰傳遞了堅定的意志和決心,宣告了佩洛西竄訪臺灣為“臺獨”站臺企圖的徹底失敗,凸顯了美方處理此問題的無能與失算。坐不住的美國政府進行了徒勞的“文字游戲”式反撲,即企圖將佩洛西竄臺引發臺海緊張局勢升級的責任全部推給中方,具體表現為:信口雌黃,妄圖將佩洛西竄訪降格為“普通訪問”;賊喊捉賊,誣稱中方“反應過度”;一廂情愿,依然做著美式認知霸權的美夢。究其實質,美方試圖通過“倒打一耙”的伎倆奪回在臺灣問題上注定“一去不復返”的所謂有利戰略態勢。然而,事與愿違,佩洛西竄訪臺灣對所謂的“臺海現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佩洛西竄訪臺灣直接暴露了美方依據單方面意志維持所謂“臺海現狀”的霸權邏輯及其面臨的困境。事實上,無論是在軍事演習問題上給中國潑臟水,還是揚言以航母打擊群在臺海通行等方式來為美方“挽回顏面”,都無助于解決因佩洛西竄訪臺灣造成的問題,也無法掩蓋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美方是此次臺海局勢升級的“始作俑者”,必須由美方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曹普: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曹普認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而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一方面,堅持人民至上,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站在人民立場思考問題,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另一方面,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到實處,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能否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決定黨的事業興衰成敗。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方法。此外,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要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我們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涂永紅:打好政策組合拳,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涂永紅指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需求管理的有效手段,由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傳導機制不同,調節經濟主體行為的側重點、時效、力度也不同,要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必須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二者的協同效應。從宏觀經濟數據看,我國需求不足的重點領域是居民消費、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這就要求財政政策有的放矢,側重于適當擴大財政支出,暢通政策渠道,增強刺激需求的有效性。同時,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儲蓄率相對較高,刺激消費收效不明顯,增加投資是短期內擴大需求最有效的路徑。由于增長預期偏弱、民間投資不振,增加政府投資是當前增加投資的可靠方式。對此,有必要一方面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增加新領域的政府投資,快速補短板、強弱項,夯實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拓展新的投資空間,改善市場主體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增強民間投資的信心,為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美聯儲加息對我國產生的負面溢出效應,加大貨幣政策工具創新,避免資金在資本市場空轉或炒作房地產市場。
摘編自《經濟日報》
【李江濤:加強宏觀經濟治理,強化我國經濟發展韌性】
李江濤表示,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必須不斷提升宏觀經濟治理的精準性、系統性、開放性,強化我國經濟的韌性、釋放經濟潛力。首先,保持經濟運行良好的平穩性,是當前對經濟韌性實現有效預期管理的關鍵。現階段,需要著力解決市場主體生產經營困難問題、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穩定物價水平、擴大消費和投資、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等,這是實現經濟運行向著正常軌道回歸和保持經濟韌性的關鍵所在。其次,當前復雜國際國內環境所蘊含的重大風險因素可能呈現“長期化”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單純強調較多關注逆周期調節的宏觀調控,強化宏觀經濟治理的系統性同樣重要。為此,當前的宏觀經濟治理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不搞貨幣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等領域的“大水漫灌”;二是做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經濟預測水平,在最大限度上進行跨周期政策設計,努力延展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應時間,管理好公眾和社會的未來預期;三是綜合運用“1+2+N”的宏觀經濟治理工具箱,以“1”即國家發展戰略規劃為導向,充分運用“2”個主要手段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發揮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一系列政策工具的支撐作用,從而形成系統化、管長遠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四是繼續在縮小城鄉、區域、產業鏈差距上做文章。最后,
中國與世界已經形成了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堅持多邊主義而非以鄰為壑,堅持以我為主而非依賴他人,努力推動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是新發展階段厚植我國經濟韌性的必然選擇。
摘編自《學習時報》
【段巍:加強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南京大學商學院段巍指出,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制造業轉型發展也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內容。第一,以全國統一大市場重塑產業鏈。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制造業需要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契機,加快重塑本土產業鏈,由過去嵌入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向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演進。一方面,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為暢通制造業內循環提供原動力;另一方面,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第二,以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經濟循環。只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給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持續動能。要通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性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勢能,推動向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攀升。以優化產業布局穩定制造業比重。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時需要因勢利導,協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尤其是要壯大東部地區制造服務業規模、提升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制造業集聚水平、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優化制造業對外投資布局,從而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第四,以制造業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化,要求加快制造業綠色轉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塑造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綠色制造體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倒逼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升級。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