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 :仝聯勃(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孫悅(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遼寧省錦州、沈陽等地考察調研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深入推進東北振興戰略,我們對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一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東北振興戰略,對支持東北地區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全面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其中,創新一直是東北振興的關鍵“藥方”。
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占GDP比重達到39.8%。可以看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撐,并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而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因此,在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復雜國內國際形勢的驅動下,作為“后工業時代”主要經濟形式,數字經濟要進一步憑借自身與實體經濟的有機結合,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成為推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
一、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助推東北地區經濟乘風起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部署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就是要以更加安全、可控、富有彈性韌性的經濟體系,來解決深層次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數字經濟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生產要素良性順暢的循環,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因此,在中國經濟的新發展階段,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就離不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東北地區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潛力提升地區,其開展數字經濟建設的關鍵在于原有技術的創新與傳統產業的結合,依靠平臺技術的發展搭載產業互聯網作為支撐,有機地與實體經濟相結合,并根據地區優勢產業,分別將數字經濟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進行多層次多頻率的滲透,逐步提升東北地區商業經營的基礎構建,促進其地區經濟的數字化與現代化程度,從而營造良好的市場與就業環境,提高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
具體來看,可利用的數字經濟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一是數字經濟具有對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的作用。東北地區作為重要糧食產區和老工業基地,其傳統產業發展具有深厚底蘊與優勢,在保持原有產業優勢基礎上,可利用產業互聯網模式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創新產品設計與營銷理念,解決原有產業結構單一、盈利模式單一的問題;二是數字經濟有利于產業多樣性發展。信息通信技術將全球市場實時聯系在一起,有利于分析國內外市場預期,前瞻產業風口,布局藍海市場,打造東北名片;三是數字經濟有助于促進協調發展,解決發展和收入不平衡的問題。可以說,數字經濟的出現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壁壘,解決了兩個矛盾——偏遠地區物資匱乏且物價高和偏遠地區原材料價格低且銷售困難,有利于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四是數字經濟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更深層的動力和更具有空間的環境。數字經濟模式下有效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提高了經濟運行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物資消耗與浪費。
二、聚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數字經濟助力東北高質量發展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搶抓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補齊短板,重塑優勢,實現經濟新一輪振興,對于東北地區而言,顯得尤為迫切。必須審時度勢分析國際形勢與市場動態,加速智慧城市與數字政府建設,精準定位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突破口,用數字化轉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
(一)發揮傳統產業優勢,利用數字經濟特點,有機結合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東北地區作為重要糧食產區和老工業基地,其農業和工業資源是得天獨厚的。結合東北地區傳統產業優勢,要通過數字技術的滲透,大力推動現代化農業與畜牧業發展,提高產能效率與產品品質,打造優質糧食供應基地和工業產品輸出基地;通過建設現代化農場,搭建智能化種植業和畜牧業網絡,建立平臺交易體系,引入互聯網金融普惠,給予新農業全面支撐。并利用平臺技術,將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生產和營銷模式相結合,分析數據含義,掌握市場趨勢,給出市場預期,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各類生產要素產出與利用效率,打破原生壁壘,構建數字經濟引領下的全新業態。同時通過工業產出智能化網聯化,將能源與鋼鐵產業、汽車與軌道客車產業、航空航天應用產業等主要工業產業進行創新升級,從而帶動其他領域業態進行創新突破,最終打造新發展階段的東北名片,真正推動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和較好較快可持續發展。
(二)充分利用地緣資源,分析全球市場供需,結合數字技術發揮國內國際流通循環優勢,開辟國際商貿新業態。
東北地區地處東北亞核心區域,既有邊境省份又具有海陸口岸,影響范圍可輻射遠東和東亞等地區。加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及多地區不穩定因素,國際市場特別是歐洲市場,出現了輕工業產品與農副食品的供應緊缺。而一直以來國際市場中的小商品出口貿易都是以江南沿海地區為主,通過港口海運出口全球。但如今的國際形勢使得我國與鄰國尤其俄羅斯貿易往來更加密切,這使得東北口岸往來貿易量穩步增長。對此為滿足歐洲及東亞日常用品的需求,可將輕工業逐步布局東北地區,通過中歐國際鐵路貨運,以及邊境口岸和港口進行對外貿易。同時結合政策傾斜,針對東北自貿區和保稅區實際情況給予多方面扶持,填補東北地區小商品制造和貿易的市場空白,逐步打造發貨地即原產地的“東北制造”品牌效應,實現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的多元優化。
(三)利用數字經濟優勢,平衡地區發展,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東北地區雖然現代化建設起步較早,城市現代化建設也比較成熟,但是由于近些年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后續建設并沒有保持原有水平與增速,同時也出現了地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城鄉居民收入不均衡的問題。而數字經濟的發展恰恰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有效緩解以上兩個發展問題。首先來看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表面上看主要是因為物理空間阻隔了信息與產品的流通性,造成了越偏遠落后的地區物資越匱乏物價越高的現象,同時這些地區的原材料價格相對較低,卻銷售相對困難,形成了不良循環。不過數字經濟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時空壁壘,平臺技術中生產要素都轉變成了數據代碼,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再也無法阻擋信息的共享,使得這兩種矛盾的影響逐漸削弱,從而使得數字經濟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脫貧手段,成為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助力。
(四)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暢通經濟循環,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綠色產業創新與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的出現虛弱了現實中信息獲取難度,抵御了產業生產風險,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減少了實際物資的消耗與浪費。同時,數字經濟有利于實現經濟運營的循環無阻,高效匹配市場供需,實時掌握國際市場動態,引入國內國際物流體系,促進數據生產要素同現實經濟價值的轉化,保持國內外市場高水平動態平衡。但是,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滲透,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因此,必須大力投入5G基站和大數據處理中心的建設,將光纖電纜不斷向村鎮延伸,逐步實現全區域的網絡覆蓋,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民眾得到數字經濟的普惠。同時也讓民眾可以無視時空壁壘,在產業互聯網中收集信息和自由交易,從而真正推動生產要素公平流動和運轉,促進形成市場經濟中產品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透明機制,進一步消除市場經濟矛盾現象。
數字經濟作為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引擎和推進更好更快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強勁動力,必將進一步推動本地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激勵新發展理念下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