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可以說,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定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新環境,如何通過科技現代化保障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更為突出迫切。為此光明網采訪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問: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高質量發展提出了要求。在您看來,什么是高質量發展,科技現代化在高質量發展中又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萬勁波: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對經濟發展的要求,而是對現代化建設方方面面的要求;不只是對相對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對所有地區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意味著供給、需求,研發、設計,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投資貿易、國內國際雙循環都應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涉及領域廣、環節多、標準高,這對科技、教育、人才支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更是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高度把教育科技人才作為第二項重大任務進行一體化部署安排,部署科技創新工作時,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目標牽引;部署創新驅動發展工作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動力支撐。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回顧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歷程,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同時也是推進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十年來,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我國順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2億人,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562萬人年。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放到十二項重大任務之首。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前沿科技、未來產業、高質量教育和人才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
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要繼續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強化教育、科技、人才對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以改革釋放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在量子信息、類腦智能、基因技術、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深海深地探測、氫能與儲能、空天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加強前瞻部署,持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四個面向”,圍繞統籌發展與安全等國家戰略需求,以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加快科技創新,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問:您能不能舉例說說我國是如何推進科技現代化的?在科技現代化方面已經取得了哪些成就?
萬勁波:現代化既是目標,也是過程。科技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戰略支撐。我國從建國初期提出“四個現代化”,到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再到新時代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科技現代化一直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創新投入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提升至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戰略高技術實現跨越發展,高端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獲得新突破,消費級無人機占據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場;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躋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民生、國防等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得到激發。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2022年上升至第11位,為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國際形勢發生復雜深刻變化,科技創新成為大國博弈的主戰場。隨著科技現代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越來越多的重要領域接近甚至引領世界科技前沿。通過持續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部分“卡脖子”問題會迎刃而解,如盾構機從無到有,占據全球2/3市場;高鐵建設實現從追趕到領跑的跨越;新能源汽車產業優勢逐步形成。隨著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加強,更多前沿方向將進入并行、領跑階段,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新的“卡脖子”問題還會凸顯。
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創新自信,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用好“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堅定不移走好“五個必由之路”,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堅持不懈做強做優做大科技實力、經濟實力,把科技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科技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同時還要積極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強化人才引領驅動,形成人才競爭新優勢
問: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指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要地位及作用,科技發展更是離不開人才。我們應當如何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力量,推進科技現代化呢?
萬勁波: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教育是人才的供給側,人才是科技的供給側,科技是經濟的供給側,三者共同支撐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1995年,黨中央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02年,黨中央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12年,黨中央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大戰略”都是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三大戰略”擺放在一起,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定位和優先地位,通過統籌部署、協同配合、系統集成,以教育科技人才現代化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打通從教育強、人才強到科技強、產業強進而到經濟強、國家強的高質量發展通道。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前瞻部署未來科技與未來產業,試圖搶占新領域新賽道發展先機,都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作為基礎教育重點,努力加快打造教育、科技、人才競爭新優勢。十年來,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更好支撐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等系列強國建設。全方位謀劃戰略科技力量與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光明網李彬、李澍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