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伽紅凱、盧勇 (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但我國農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種養結構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適應消費需求的“名優特新稀”農產品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壯大特色農業是應對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選擇,其可以釋放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極大豐富和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促進差異競爭、錯位發展,以供給的差異化和品質化更好地匹配市場需求,促進農產品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亦指出,“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支持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隨著國家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強,特色農業已經成為強化區域競爭優勢、加快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
發展特色農業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特色農業是由各地根據特有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發展出來的農業系統及其所出之名優產品,其關鍵之點就在于“特”。對特色農業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是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內容,對推進產業興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
特色農業是助力共同富裕的基礎性產業。特色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實現農業產業興旺的絕佳平臺。加快培育區域特色農業,通過吸引現代農業各項要素不斷注入,引導特色農產品生產形成產業集群,能夠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進而有利于創造新產品、催生新業態、發展新模式、拓展新領域,有助于開拓除務農和務工外的第三就業空間,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此外,特色農業的農產品產區與貧困地區高度重合,其以產品的多樣性形成巨大合力搶占市場份額,獲得市場話語權,已成為貧困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瓶頸,實現脫貧致富、共同富裕的基礎性產業。
特色農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守住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發展特色農業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審視,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遏制農業面源污染,對鄉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特色農業是提增農業質效的重要內生力量。做優做強特色農業,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層次、多領域提升我國特色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產業效益高、農民收入高,真正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此外,我國特色農產品也是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具有一定的國際市場競爭力。2021年,在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達1354.7億美元的情況下,特色農產品仍然實現較大順差。
發展特色農業的經驗與教訓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特色農業在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日韓精細農業、美加規模農業及荷蘭設施農業的“中國特色”之路。通過認真總結既往國內特色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吸收傳統農業精華,有助于促進特色農業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
(一)發展經驗
一是善用區域“特色”稟賦。任何生產活動都以一定的資源稟賦為基礎,特色農業亦概莫能外。因區域自然環境與所在地人文歷史底蘊存在較大差異,每個地區均有異于其他區域的獨特要素及比較優勢。實踐證明,特色即為生產力,打好“特色牌”是發展特色農業的重中之重。2021年,福建安溪縣茶業總產值增至280億元,其中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高達1428.46億元,成為拉動當地經濟快速增長的有力引擎。
二是謹遵市場運行客觀規律。特色農業是在大宗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與民眾消費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孕育和發展起來的。當農產品尚難以充分滿足生存所需時,談特色農業顯然不合時宜;而在農產品相對過剩時,不瞄準市場進行特色農產品生產就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三是講究適度規模化與產業化經營。其一,規模化是現代市場競爭的必要手段之一,發展特色農業需建立在適度規模之上,以此為產業化發展提供基本依托,進而形成空間溢出效應,推動鄰近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及潛在特色農業產業形成。其二,實踐證明,產業化經營是引導分散農戶實現組織化、優化特色農業資源配置、推動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的重要渠道。
四是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準公共品屬性決定了特色產品為該特定產區內過去、現在及未來生產者集體所共享。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偽冒產品在市場中的泛濫極易導致“檸檬市場”與株連效應。為此,各地政府通過建立一體化的質量監管體系,嚴格特色農產品及其同類產品的市場準入規范,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
(二)汲取教訓
一是盲目照搬異地實踐經驗。一個地區的特色農業發展較為理想,必定與當地生態環境、產業稟賦相匹配,若盲目照搬異地實踐經驗,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還會誘發“南橘北枳”的產業發展困境,造成資源虛耗和產業發展錯位。部分地區試圖通過向其他特色農業發展成效顯著的地區學習經驗以使自身也走上發展“特色”的致富之路,在選擇特色農業項目時欠缺充分的可行性論證,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致使“爛尾工程”不斷。
二是忽視產業風險管理。隨著全球農業一體化程度加深,各類風險突發頻發,相互聯動,已由傳統認知的單一風險向綜合風險演進,突發性、傳導性明顯增強。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因物流受阻,部分特色農產品產區收購價格急劇下跌,銷區價格急劇攀升,產銷失衡,種植農戶損失較大。
三是弱化利益聯結機制。當前,各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相對松散,多數農戶僅以訂單形式嵌入同龍頭企業及農民合作社的利益聯結鏈中,而少有股份合作分紅型。此外,還存在分散的小農戶家庭經營,在農產品市場價格下跌時,農戶仍然需要獨立承擔較大的虧損經營風險。
特色農業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的建議
新時代,新階段,堅持特色農業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既是我國傳統農業發展規律使然,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結果。科學把握特色農業“兩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重發力。
(一)有為政府:產業甄別與因勢利導
正確的特色農業產業甄別,再輔之以相關政策的因勢利導,就可以使得經濟效率高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因此,政府應主動作為,在不同發展階段,結合要素市場價格信號,基于資源稟賦結構、產業發展基礎和未來潛力,甄別當時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并識別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與各種難題,通過環境整治及配套政策扶持等緩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的錢和人等要素制約瓶頸。具體而言,其一,完善市場難以自發解決的“硬”基礎設施,做好特色農業產業規劃、技術推廣、人才培訓、產品質量安全與監管等農業公共服務工作。其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涉農稅收政策,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特色農業產業。其三,充分借鑒農業風險管理的全球經驗,探尋科學規律,持續創新風險應對理念,不斷增強農業風險防控能力。
(二)有效市場:資源配置與主體激勵
只有讓市場主導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分散在各經濟決策者頭腦中的零散信息。一方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特色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引導資源要素向特色農業產業集聚。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要千方百計保護和激勵市場主體,為農業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落實好紓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強化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推動其創新發展;鼓勵各類主體加強合作、壯大實力、優勢互補。
(三)消費升級:需求保障與信息傳遞
一方面,異質化需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多樣化農產品供給將是未來很長時期內生產者的努力方向。要以消費需求為導向,采用綠色生產方式,持續創新種養加工技術,不斷升級產品口感。另一方面,使用現代營銷推廣技術手段,打通信息傳遞壁壘,打破消費者固有認識誤區和傳統消費習慣,降低消費者的信息搜尋成本和購買風險,提高其對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度、滿意度和忠誠度,激發購買欲望。
(四) “三品一標”:農業生產與質量監管
農業產業興旺的重要保障在于農產品質量。特色農業生產要遵循“源頭與品牌并重、產出來與管出來并行”的基本原則,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其一,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加快發掘優異種質資源、提純復壯地方特色品種、選育高產優質突破性品種,發揮種業芯片作用,確保良種先行。其二,全面推進品牌興農戰略,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及企業品牌,并實施品牌動態管理。其三,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的要求,推動建立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綠色標準化體系,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管,全程追溯,守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集成創新一批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凈化特色農業產地生態環境、推廣綠色投入品,加快推進特色農產品品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