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浩淼(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共同富裕既是當前中國新時代發展的戰略藍圖與遠大目標,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事實上,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關鍵在于縮小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增收能力、生活品質和社會福利水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低收入群體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幫扶保障人群。幫扶保障低收入和困難群體離不開作為民生兜底“安全網”的社會救助制度,在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
2020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要求“用2年左右時間,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在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3月,《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構建綜合救助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由此可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是我國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和重要體現。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目標和關鍵問題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困難家庭和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救助幫扶,目的是形成分層次的梯度救助格局。對于低保、特困人員等絕對困難群體,要給予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等更多的幫扶救助,對于低保邊緣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等相對困難群體,主要給予專項救助,使社會救助形成適當的梯度,這樣困難群眾的救助就不是只瞄準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的“斷崖式”救助,懸崖將變成一個“緩坡”,救助范圍也會得到有效拓展,救助也將更為公平。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為了實現社會救助從“懸崖”到“緩坡”的轉變,進而實現救助的公平、精準和高效,助力低收入群體實現共同富裕。
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需要圍繞“救助誰、如何救、救什么”重點著力,解決好分類管理、需求研判和分層救助這三大關鍵問題。
第一,分類管理意味著要對低收入群體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雖然總體上低收入群體可以劃分為絕對困難群體、相對困難群體和其他困難群體三大圈層,但每一圈層的群體還需要進行細分。
第二,需求研判意味著要準確識別和清楚評估低收入群體的救助需求,以實現需求牽引供給,為實現救助的供需匹配奠定基礎,打通兜底民生領域的治理痛點。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必將不斷提高,美好生活的內涵會不斷豐富,低收入群體對社會救助的需求必然呈多樣化趨勢。
第三,分層救助意味著要針對不同類別的救助對象提供分層次的供需匹配的精準救助,不只要實現“濟貧”,還要實現“助困”,充分發揮兜底保障和促進發展的雙重功能。我國當前社會救助體系中區分了社會救助的項目層次:一是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的基本生活救助,主要解決基本生活問題;二是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主要解決相關專門問題;三是受災人員救助、臨時救助的急難社會救助,主要解決突發問題;四是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主要解決個性化突出問題。其中,基本生活救助和急難社會救助主要發揮兜底保障的功能,專項社會救助和社會力量補充救助主要發揮促進發展的功能,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發揮促進發展功能的救助層次還需進一步加強。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
我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應該從社會救助體系的四大構成要素,即救助主體、救助對象、救助內容和救助方式入手,統籌救助資源,努力深化幫扶救助工作措施,著力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打造綜合救助格局,筑牢共同富裕的底板。
(一)救助主體層面:多元化與相互合作
一是政府主導,加強相關部門聯動協作。推動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需要解決社會救助管理部門多頭管理的問題,不斷推進政府內部社會救助職能一體化。應采取民政部門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的適度集中管理方式,即由民政部門牽頭,分類識別、統計社會救助對象,各主管部門具體實施分類救助,以協調各項社會救助項目,及時研究問題,使救助資源發揮合力。二是社會參與,引導多元主體互動互補。慈善組織、社工機構、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是政府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補充,應積極推動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引入廣大社會力量參與,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社區、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社會工作者等主體的積極性。積極發展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促進社會救助向專業化、個性化、發展型轉變。
(二)救助對象層面:精準化與靈活及時
一方面要精準識別,持續提升救助對象認定標準。可建立多維判定標準,涵蓋經濟收入、日常生活、住房保障、勞動就業、健康醫療、教育負擔、社會融入等多維度指標。根據救助對象的困難情況進行賦分,并在分值基礎上給予不同的救助措施,從而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梯度合理的標準體系。另一方面要及時跟進,動態更新救助對象需求變化。加強救助對象動態監測管理機制,適時動態更新,確保對象全面、數據精準、更新及時。對于易致困易返困對象,應關注其生活狀況,尤其是注意有無受到疾病或者災害等突然性因素陷入困難的情況,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和有效性,防止因信息更新不及時而造成的遺漏救助現象的發生。
(三)救助內容層面:類別化與豐富多樣
要拓展創新,實現救助類別化與銜接緊密化。基本生活救助、專項救助和急難救助這三類救助圈層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甚至相互銜接的,不能用分立的眼光來看待這三個救助圈層,而是應該從系統的、聯系的角度對不同圈層的救助對象給予分類救助;要積極主動,推進生存型救助向發展型救助轉變。進一步健全和優化現有社會救助體系,救助理念需要從過去的被動、消極的救助理念向積極的救助理念轉變,應從關注人的生存向關注人的發展轉型,從物質救助為主拓展到包括服務給付、精神慰藉、能力提升、資產建設、社會融入等綜合型救助。
(四)救助方式層面:層次化與需要滿足
一是“線上+線下”聯動,實現主動監測與需求綜合評估。要加強大數據監測預警,通過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庫,充分了解掌握低收入人口的多樣化需求,同時,要對各類群體進行實地巡訪關愛,把走訪發現的需要救助、需要幫扶的困難群眾作為基層組織的重要工作內容。二是“兜底+拓展”結合,建立需求導向的遞送模式。分層分類社會救助既要滿足救助對象基本生活需要,也要積極拓展社會救助服務,進一步創新整合社會救助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提升救助對象的能力,滿足救助對象發展的需要,建立“兜底+拓展”的救助提供模式,為不同類型困難群體提供精準和溫暖的“救助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