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陸新(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這一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導向是社會主義文藝創造的前行方向與行動遵循。新時代新征程,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時刻堅守新時代文藝創造的人民立場,為億萬人民鼓與呼,奮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輝煌。
一、始終堅持當代中國文藝創造的崇高使命
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
(一)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能夠記錄時代的精彩,更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啟迪人們認識時代的主流和趨向。優秀文藝作品是民族文脈傳承的載體,是民族文化的標志,滿足著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充實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發揮著溫潤心靈、啟迪心智、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同時,文藝承擔著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給人以心靈塑造、精神引領、審美啟迪,激發創造活力、鼓舞人民前進,推動社會進步。文藝的創新創造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更是這一偉業凝聚意志、夯實基礎的重要支撐。因為,只有振奮人心的藝術精品,才能全面呈現時代發展的萬千氣象,展現奮斗奮進的精彩華章,提升人們的價值追求,筑牢筑實中華民族精神的高樓大廈。
(二)文藝記錄美好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涌現了一批文藝精品,造就了一批優秀人才,我國文藝事業百花齊放、生機勃勃。從歌曲《堅信愛會贏》,到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再到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從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流浪地球》,到傳統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再到長篇小說《人世間》《北上》……大批文藝作品呈現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和中國特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走出去”。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人民對文藝作品的質量、品位、風格、內涵的要求會越來越高,迫切需要更多與之相匹配相適應的文藝作品。
(三)發揮文藝的正能量。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筑牢信仰之基,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定向導航,領悟好把握好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并轉化為推動文藝創作的強大力量。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有效提升文藝作品的引領力、說服力、感染力,不斷創造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的新的文藝成就。特別是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藝發揮正能量提供價值引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根鑄魂。
二、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造導向
人民是創造世界歷史的根本動力,其生產生活實踐是藝術創造的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內容選擇上突出人民主體。“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生命線,要讓人民成為文藝作品的主角和表現主體。要站穩人民立場、飽含人民情懷,從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愿中提煉創作素材,傾情抒寫中國人民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吃透生活底蘊,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要挖掘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智慧“富礦”,反映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創作出一批“接地氣”“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佳作。要尊重文藝發展規律,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骨肉相連,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二)形式運用上把握人民需求。在具體創作中,文學藝術既要反映人民生產生活的偉大實踐,也要通過“小切口”體現人民的細膩情感,讀懂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文藝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追隨人民腳步,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善于創造敘事方式,靈活轉化話語體系,以鮮活的人和事調動人們的情感、凝聚人們的共識,要用“群眾語言”“生活視角”進行具象表達,使人民的精神生活在日用而不覺中充盈起來。只有這樣,文藝作品才真正具有了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
(三)價值評判上秉持人民標準。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從“夠不夠”向“豐富充盈”轉變。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必須把“心”潛沉下來,讓“精神”升騰起來,以廣視角、多層面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始終堅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創作標準,以人民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為價值準繩,自覺接受人民的檢驗,使人民真正成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歷史雄辯地證明,只有得到百姓認可、心口相傳的作品,才有時空穿透力、影響力,才能歷久彌新、成為經典。同時,還要為人民群眾提供美學品鑒和藝術陶冶的共感性評論,滋養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價值觀,從而助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三、始終堅持以文化自信自強書寫文藝創造新篇章
文化自信自強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生命力與價值充分認可的堅定信念,是根植于內心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更是文藝創造的立足之本和深厚根基。
(一)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文藝創造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一方面,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挖掘好、表現好、展示好,從廣闊奔流的歷史文脈中汲取養分,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文藝創作的時代性,推出更多展現新時代向上向善精神氣象的文藝精品,讓作品跳動在時代的脈搏上。同時,科學把握“人民是藝術創造之源”的當代坐標,使文藝創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現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提振人民信心,堅定文化自強,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二)提升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原創性是文化自信自強的集中體現,是好作品的重要標志。文藝創作要扎根本土、深植時代,尊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個性和創造性勞動,促進文藝成果有效轉化,進一步完善文藝創作扶持引導機制,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營造有利于文藝創作的良好環境。要貫通數字技術與藝術創造的關系,嫻熟地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于文藝創作的創意、生產、傳播、消費、反饋各環節,實現價值導向、表現形式、技術賦能的有機融通,以“交互式”“沉浸式”“全景式”詮釋中國精神、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聚焦人類追求、陶冶心志情操,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形象,創作出更多具有中華文化底色、鮮明中國價值的文藝精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大力培養新時代文藝創造人才。人才是文化自信自強的能動要素,是藝術創造的第一資源。要全力培養一大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自覺地把個人藝術追求融入于黨和人民事業的創作人才,不斷推出既見“高原”又見“高峰”的高質量文藝作品。特別要注重建設文藝創造的后備隊伍,要從專業院系抓起,盡快培養一批既有堅定正確的創作方向、又有深厚的文化根底,且能熟練運用先進數字技術的復合型創作人才。更要根據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和全效媒體的新趨向,加強對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文化滋養,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創作生態,使深蘊于人民之中的創作才思和創造熱情迸發出來,真正把文藝創造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上,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
?
相關閱讀:
【理響中國】人口高質量發展有利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釋放內需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