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人類現代化實踐、文明包容性、超大規模市場、城市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鄧務貴:人類現代化實踐新圖景】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務貴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源于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總結提煉,展現了人類現代化的實踐新圖景。首先,中國式現代化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實踐原點。在一百多年的偉大奮斗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己任。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探索過程。其次,中國式現代化致力回答“人類向何處去”的實踐邏輯。與西方現代化實踐所導致的社會對立與動蕩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致力于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與西方現代化實踐所導致的貧富差距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與西方現代化實踐所導致的生態危機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西方現代化實踐所導致的世界沖突與不安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最后,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統籌兼顧、系統推進的實踐要求。中國共產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堅持系統思維,進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使中國式現代化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向前推進。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學典: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來自于文化發展的自信開放】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認為,中華民族長期高度發達的文化,有助于形成強大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正是由于這種文化主體性和文化自信,讓包容性成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秦漢以后,中國逐步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大一統國家,發展出在古代社會較為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相對完備的治理體系。高度發達的文化、統一穩定的國家、治理有效的制度、勤勞堅毅的民眾,加上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和歷代“以農為本”的基本國策,讓中華文明在人口數量、經濟實力、政治發展和思想文化上長期領先于世界,不僅對周邊少數民族保持著巨大吸引力,對亞洲和世界文明進步也作出巨大貢獻,產生深遠影響。中華文明長期高度發達、綿延不斷,讓中華民族從未向外部敵人屈服,也發展出鮮明的文化主體意識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這種心態并不是盲目的文化優越和文化自大,而主要表現為對如何看待天下、如何與天下共處的一種自信博大胸懷。中華文明長期高度發達并具有文化自信,不僅能消解外來文化的沖擊、入侵,更發展出強大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吸納多地區、多民族的不同文化,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促使民族文化不斷新陳代謝、創新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一鳴:推動經濟持續好轉要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認為,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國經濟的獨特優勢。充分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是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的重要條件,也是開啟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重要路徑。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要把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必須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最終消費帶動供給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運行持續好轉。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要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必須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也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幫助小微企業恢復元氣,恢復和增加就業崗位。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要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框架。擴大消費,需適應不同收入群體消費層次的差異,增加多樣化供給。要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松綁限購等限制性措施,滿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優化汽車購買使用管理,并通過擴大城市路網和建設立體停車場緩解擁堵和停車壓力,促進擴大汽車和新能源汽車消費;增加中高端教育、醫療等服務供給,滿足中高收入群體多層次消費需求。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要創新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持續深化改革,加快清理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加快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通農民工在城鎮落戶通道,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被抑制的消費潛力釋放出來。
摘編自《北京日報》
【王凱:新時代城市建設要統籌三大空間布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認為,新時代城市建設工作應始終堅持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努力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典范之城。第一,堅持產城融合,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應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均衡和以水定產、以產興城原則,推動形成起步區、外圍組團和特色小城鎮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職住均衡發展、營造高品質創新空間。第二,堅持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應始終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作為城市建設的根本遵循,努力營造高品質城市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打造便民利民生活圈、積極開展智能城市建設、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第三,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應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淀草系統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持續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強化城市建設與生態空間融合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統籌好城市建設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的關系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也是新階段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