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始終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團結和支持各方面人才為黨和人民事業建功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的重大判斷,作出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偉大實踐,正在改寫中國的未來。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精心摘編多家媒體多位專家圍繞各領域人才的培育及重要性進行解讀的文章,以饗讀者。
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雷涯鄰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重要科技力量,是國家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要陣地。必須在黨的領導下,瞄準國家重大戰略,自覺擔負起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的重任,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立場,源源不斷地為國家造就堪當時代重任的復興棟梁、強國先鋒。一是要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前沿科學問題、重大社會現實問題方面,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打造戰略科學家隊伍。引領青年科技人才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胸懷天下、志存高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砥礪報國之志,既要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也要靜心篤志,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自覺肩負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在原創性、顛覆性的前沿基礎研究上取得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高水平科技支撐。二是要壯大科學家后備力量。要整合校內外資源,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在全方位謀劃中積極探索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特區”,激活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一池清水”。建立健全不同領域基礎學科拔尖學生重點培養的體制機制,引導優秀人才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促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茁壯成長的良好氛圍。三是要以有組織科研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要在組織領導、發展規劃、資源保障、經費投入上加大力度,營造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環境,激發科技人才的責任感、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其大膽創新、積極探索,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開展科研攻關。 【詳情】
提升各方力量,協同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高技能人才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群體,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自強自立離不開高技能人才。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晨、李沐陽在《工人日報》刊文指出,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構建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體系,需要包含工會在內的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持續深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一是要加強黨委、政府、企業、高校、工會與職工之間的聯系,盤活高技能人才工作體系。持續加大高技能人才政策的宣傳力度,使技術工人加深對黨和國家政策的理解,同時應深入企業一線調研,及時反饋一線技術工人的需求。工會、企業、高等院校可以針對一線技術工人群體的發展需要,共同參與技術工人職業教育和學徒制建設,商議制定學習計劃與培訓大綱等,確保職業技術教育、學徒制教育與行業需求相匹配。二是要加大現代學徒制建設力度,完善育才留人體系。工會、企業與高等院校應建立技能人才共育機制,積極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制定學徒計劃和培訓大綱。三是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維護高技能人才合法權益。激發技術工人活力需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和薪酬體系,使技術工人勞有所得,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切實提升技術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 【詳情】
多措并舉優化青年科技人才評價制度
在我國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中,青年科技人才是主力軍,是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也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建設科技強國是一項宏偉的事業,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撐,更需要一代代青年科技人才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芳在《科技日報》刊文表示,作為重要的人才管理工具,科技評價在青年科技人才的遴選、培養、使用、激勵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指揮棒作用。從實際情況看,科技評價問題仍有待改觀,對青年科技人才的不利影響依然存在。主要表現在科技人才評價方法創新還不足、分類評價機制還未真正落地、外部環境干擾影響較大等方面。如何破解青年科技人才評價難題依然是需要各方關注和努力的重要課題。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以定量定性相結合評價方法為抓手,推動科技評價改革走向縱深。建議要在繼續推進和抓好破“四唯”落實的基礎上,針對定量定性相結合評價方法設計和技術上的痛點和難點問題,由國家主管部門出臺指導性文件,并要求高校和科研機構結合自身特點進一步落實,推動科技評價改革走向縱深。二是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多樣化職業通道,鼓勵百花齊放。建議在重視學術人才的同時,充分考慮到從事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發展需求,設立多樣化的職業發展通道,針對不同青年科技人才特點設定科學評價指標,破除“論資排輩”和“圈子文化”,讓每一位青年科技人才都能享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公平機會。三是構建多元化的人才評價方式,兼顧人才的共性化與個性化發展。四是健全科技人才流動市場機制,讓人才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價值。在戶籍制度、社保制度等配套措施改革上,建立科技人才流動改革先行試點。五是探索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擇優穩定支持機制,加大科研誠信的系統評價和動態管理。營造一個切實遵循科研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有利于年輕人潛心研究、長期積累,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良好環境。 【詳情】
暢通人才回引渠道,有力促進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才,需要有情懷、愛故鄉、善經營、會管理的鄉村精英回流和主體帶動。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危旭芳、黎磊在《南方日報》刊文指出,支持和促進各類人才回鄉就業創業,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有利于暢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鄉壁壘,營造回報家鄉的良好政策環境;有利于健全社會參與機制,激發社會參與意愿,廣泛動員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家鄉;有利于弘揚新時代鄉情文化,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集聚全社會關注鄉村、支持鄉村、建設鄉村的強大合力。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共同書寫。隨著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日益增多,帶來了多重經濟社會效益。一是顯著的減貧致富效應。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以產業為基礎,立足于比較優勢,結合獨特資源稟賦和城鎮市場機遇,進而選定創業進入的行業領域,有利于創業項目的良好持續發展。農業剩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能較好實現農民收入多元化、激發勞動積極性、增強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其成功示范也將助力實現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經濟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創業經濟的層級躍遷。二是廣泛的示范溢出效應。在回流鄉村過程中,返鄉就業創業者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集聚。通過開展創業大賽、評選返鄉就業創業標兵、創建各級示范園區(項目)等,使返鄉人才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將產生良好的創業示范溢出效應,形成輻射帶動的“乘數效益”。三是從思想到行為的綜合重塑效應。歷經城市現代文明熏陶的返鄉就業創業者,在回流鄉村的實踐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將城市先進的規則、文明的理念、現代的文化帶回鄉村,從而改變鄉村陳規陋習。四是從城鄉到產業的跨域聯動效應。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基于“地緣”和“業緣”雙重作用,通過“務工地”與“創業地”的雙向嵌入與跨域協作,形成創業團隊、創業機會、創業資源、創業環境等方面的融合互補,能實現從城鄉到產業的多維聯動效應。【詳情】
(光明網記者 鄭芳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