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儲誠山(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于2月3日正式發布。文件的第一章節,仍然聚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并要求加大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力度,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
東北黑土區涉及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4省份246個縣,面積108.75萬平方公里。東北黑土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穩壓器”和“壓艙石”,其糧食產量和糧食調出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4和1/3。同時,東北黑土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肉類和奶類的生產和提供基地,是農林牧漁等產品的重要提供功能區。多措并舉提升東北黑土區糧食穩產保供能力,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東北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綜合防治黑土地退化,夯實糧食安全生產之基。黑土地是糧食穩產保供的基礎。但目前,黑土區土地退化較為嚴重。為保護好黑土地,水利部組織松遼水利委員會以2020年為本底完成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調查工作,調查結果顯示:東北黑土區存有侵蝕溝66.67萬條,其中分布在耕地上的侵蝕溝達49.48萬條,直接占毀耕地417.72萬畝。侵蝕溝的形成和發展,造成黑土和養分流失,耕地破碎化,損毀農田基礎設施,影響糧食種植面積和單產。針對黑土地退化問題,必須精準施策,建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社會措施相結合的黑土區侵蝕溝綜合防治體系,采用深松整地、秸稈還田、輪作輪耕、用養結合等關鍵技術措施,著力提升黑土耕地內在質量,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夯實糧食穩產保供之基。
推進黑土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糧食旱澇保收和高產穩產。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推進黑土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讓越來越多的“糧田”變“良田”,要加強黑土區田間機耕路、生產路、排灌系統等配套工程建設,推行田水林路綜合治理,提高田間機械化作業便利程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排澇能力。完善農田生態防護體系,尤其是生態脆弱農田的防護林網建設和修復,提高農田防護水平。全力打造黑土區高效特色作物種植區、薯豆種植產業區、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智慧農業展示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等重點產業功能區。通過完善黑土區農業配套基礎設施,推進黑土區土地綜合整治,將黑土區基本農田建設成渠相通、路相連、灌得進、排得出的高標準農田,確保在洪澇和干旱等極端情況下仍能實現糧食高產穩產。
強化科技支撐,保障糧食高產穩產。科技創新是糧食高產穩產增產的核心驅動力。種子是糧食安全生產的關鍵,實施黑土區種業振興工程,要著力構建以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建成黑土區國家級優勢種子生產基地,培育推廣適合黑土區種植養殖的品質優、產量高、抗逆性強、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良品種,為黑土區種植養殖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保障。推進高寒地區秸稈快速降解及還田技術研究,開發推廣高效有機肥,實施黑土耕地精準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及應用,減少肥料和農藥施用量,穩定糧食產量和質量。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應用,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升級改造。加快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依托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疫情監測和分析、災情預報,提高黑土區糧食產出水平。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基于黑土區的資源優勢,按照“強一產、優二產、活三產”的思路,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內部融合,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統籌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促進種植業多元化發展和提質增效;以種植業為基礎,有序發展高端、生態的畜禽漁養殖業,促進飼草生產與養殖業協調發展;推動黑土區農產品加工業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建立“產加銷”一體的農產品產銷流通體系,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以黑土農耕文化為靈魂,積極發展休閑農業,促進黑土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和主動性。
落實主體責任,形成糧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將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作為責任目標納入黑土區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壓實地方政府保護黑土地的責任和義務。嚴格執行黑土區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和耕地質量驗收制度,落實黑土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保黑土區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絕不突破,保障糧食生產根基。結合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改革,激勵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戶建立用養統一的黑土地保護和利用機制,對保護不力的經營者予以一定的處罰。建立黑土區糧農基本收益保障機制,根據糧農種糧投入的人力、農資、農機和災害損益等因素,確定合理的糧食指導價和最低收購價,確保農民種糧的基礎性收益,調動農民持續種糧的積極性。
(本文系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23YZD-0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