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全面深化改革、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碳市場建設、健康產業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歐陽淞: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改革推向前進】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歐陽淞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偉大實踐和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務中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進一步加強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正確對待利益格局調整,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落實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必須增強戰略定力,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進一步加強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必須落實領導責任,嚴密組織體系,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摘編自《人民日報》
【桑學成:鑄就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新輝煌】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院院長桑學成指出,加深對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認識,要回答好新時代如何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問題,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實踐進路。要堅定文化自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行穩致遠,科學地認識本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動力和底氣。要堅持守正創新,在推進“兩個結合”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深度挖掘和研究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積淀,通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激發和重塑那些蘊含生機與活力的傳統文化元素,使之與新時代的要求相匹配,轉化為既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又與現代文明和諧共融的文化新形態。要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恪守文明間平等共生的原則,深植中華土壤,胸懷全球視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以兼收并蓄的態度對待世界文化,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精華,不斷推動文化的創新發展,從而鑄就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新輝煌。
摘編自《光明日報》
【韓融:建設高標準碳市場體系,促進碳市場高效運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韓融認為,現階段碳市場在產品、服務和要素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要素循環受阻,對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有效發揮具有負面影響,需切實解決目前存在的碳交易多體系并存、納入市場的行業和參與主體不夠豐富、碳排放數據質量不高、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具體措施來看,一是推進碳市場擴容。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對高能耗、高排放行業提出排放約束,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也對碳市場擴容提出了明確要求,需基于對不同行業的綜合分析,將相關行業逐步有序納入碳市場,持續增強碳市場的引導力和影響力。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監管,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核算方法,強化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持續提升綠色金融市場透明度,提高公眾獲得環境信息的便利性。三是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約束條件,以不損害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原則,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目標導向,對綠色標準體系進行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更好發揮綠色金融的牽引作用,促進碳市場高效運轉,為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提供支持。
摘編自《經濟日報》
【申珅:立足區域優勢推進數字經濟與健康產業深度融合】申珅認為,各地應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持續推進數字經濟與健康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數字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數字經濟與健康產業深度融合,可以從四個方面發力:首先要強調數字經濟推動力,在一些數字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通過推進數字化賦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展現示范地區的先發優勢和要素集中力量,以數字健康產業鏈為支撐,在區域空間里整合上中下游產業鏈,形成轄區內的范圍經濟。也要充分挖掘健康產業的資源稟賦,特別是一些欠發達地區,挖掘中醫藥和民族藥等特色資源,充分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并對其進行數字化賦能,細分健康市場,打造“數字+”健康產業,逐步將地區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還要凸顯發展模式的突破,實現健康產業管理、經營、服務的智能化,打造數字健康產業集群,提高數字健康資源的配置效率,實現錯位協同發展,拓寬合作領域,培育資源型互助發展模式,實現數字健康產業的全產業鏈整合。更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對健康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調配與監控來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最大內生驅動力與社會福利最大化,并選擇有效規制措施,充分保障健康數據安全。
摘編自《學習時報》
?。ü饷骶W記者徐倩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