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汪 彬
今年5月份,國家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公布,確定北京市延慶區、浙江省湖州市等10個地區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浙江省麗水市、江西省撫州市繼續開展試點工作。自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深入推進實踐探索,如麗水市出臺全國首個山區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辦法,發布了首份《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地方標準,實現生態資源可量化;福建南平積極培育“武夷山水”生態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提升生態產品綜合效益等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可以使生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資產得以快速增值,是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重要路徑之一。各地區各部門需明確任務,多措并舉、同向發力,確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優化生態產品供給。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如植樹造林、濕地恢復、水土保持等,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增加生態產品的供給量。對生態資源進行確權、登記、收儲,將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態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并整合,深入挖掘生態產品潛在價值。強化生態產品供給智力支撐,提升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平臺數字化水平,實現生態產品數量、質量、權屬實時監測,做到生態產品價值即時核算、動態更新,讓優質生態資源得到有效凸顯,增強對經營主體的吸引力。
完善市場交易體系。以市場化為導向,形成統一規范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搭建統一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平臺。采取股權合作、委托經營等方式,吸引優質社會資本,加快生態物質產品、生態文化產品及生態服務產品的融合發展。構建綠色產品生態金融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規范有序進入市場,通過增加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等金融服務產品的市場化供給,為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和市場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拓展產業發展賽道。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促進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發展壯大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各類生態產業體系,升級傳統生態產業,培育新興生態產業。暢通生態富民路徑,持續做強地方特色農業,打響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生態產業龍頭企業,豐富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模式,多途徑、多模式開發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生態產品的消費需要。(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