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航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家的發展既要靠“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離不開“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世界主要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日本在推動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黨中央、國務院亦高度重視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創新組織模式,不僅重塑了企業間的分工協作模式,還有效地提高了產業創新效能,培育了經濟增長新動能。
“專精特新”助力融通
融通原本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的溝通和協作行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是指企業之間圍繞資本、技術、產品、信息等要素進行互動、互通、融合,進而形成利益共同體或共享生態圈,以實現合作共贏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大企業擁有資源、管理、技術等優勢,具備較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通過向中小企業開放資源、共享能力、提供服務,以技術、要素和經驗賦能中小企業,發揮“頭雁”帶動作用;中小企業在新的產業形態下實現技術突破,創新成果通過創新鏈、供應鏈、數據鏈回流大企業。因此,融通發展既實現了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壯大,也鞏固和提升了大企業的競爭力。這種融通發展更強調大中小企業構建緊密抱團、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融通發展不能簡單理解為中小企業被納入大企業的勢力范圍,一味迎合大企業產業發展要求,喪失自身特色和優勢。恰恰相反,融通是中小企業在保證規模完整和品牌獨立基礎上,與大企業形成有機對接。這就要求中小企業有更加細分、明確的市場和生態定位,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從世界各國經驗來看,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的專精致勝之路是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有調查顯示,在行業龍頭企業的助力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普遍迅速融入龍頭企業生態圈,當前九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至少為一家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直接配套。
融通發展四類模式
總體來看,我國企業已形成了若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模式。其中,以供應鏈、產業集群、創新耦合和數據聯通四種融通模式最為典型。
在供應鏈融通模式中,中小企業為大企業提供相關技術、產品、服務等,大企業則帶動中小企業生產、工藝、質量管控、標準體系等的提升,進而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這種模式以產業鏈上下游的穩定供應關系為基礎,以大中小企業圍繞供應鏈資源能力的共享和共建為核心。目前,我國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協同協作大多采用這種模式,但仍屬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較低層次。
產業集群型融通模式主要是通過資源集聚效應在品牌資金信用共享、勞動力流動、垂直研發平臺和信息資源流動融通等方面實現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一般而言,這種模式需具備兩個基礎條件,即較低的協同成本和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在產業園區較為普遍。各地區開展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型特色載體評選活動有效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例如,蘇州工業園區重點建設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為代表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了內外資項目云集、大中小企業集聚的產業發展氛圍,成為大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典型。
創新耦合融通模式是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創新要素支撐,中小企業向大企業輸送技術創新成果,形成體系化協同創新能力。這種模式一般以大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搭建的專業孵化器或開放式技術創新平臺為載體,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實現點對點的資源對接和成果輸送提供了渠道。大企業“發榜”、中小企業“揭榜”活動,就是推動創新耦合融通發展的有效形式,既幫助大企業精準對接更多協同創新伙伴,也助力更多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產業鏈供應鏈。例如,四川一家航空航天零部件中小企業就成功揭榜外省大企業技術需求,協力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
數據聯通融通模式下,大企業依托云計算平臺整合數據與算法,并帶動中小企業“云上”融入產業鏈和大企業生產運營體系,提升中小企業生產、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例如,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助力紐氏達特(專注精密傳動領域的“隱形冠軍”)對接8.1萬臺工業設備和近千家企業生產數據,打造工業機器人智能云平臺以構筑后市場服務閉環,提高了機器人的工作效率。同時,雙方還通過共建機器人新場景,共同開發了“智慧裝車裝備云平臺場景解決方案”。依托工業互聯網的賦能,紐氏達特僅用時兩個多月就完成了新產線的設計研發并完成投產。
三點發力推動融通發展
當前,我國在推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發揮大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生態圈、提升融通發展平臺支撐和服務能力、拓展融通維度和層次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要著重在三個方向發力,支持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一是要增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動力。為此,要加強對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的引導,切實發揮相關產業鏈龍頭企業的“鏈主”“鏈長”職能,引導重點產業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同時,要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實力,強化中小企業產業鏈和生態系統意識,促使其圍繞細分領域塑造自身專精特新能力,并主動融入大企業重大項目,勇于“揭榜掛帥”。此外,還應結合行業特點,在供應鏈合作、研發能力互補、數據信息共享、產業集聚、創新平臺建設等領域,不斷探索大中小企業深度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總結推廣成功有效且可復制的好經驗和好做法。
二是要加強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服務平臺。包括建立和完善科研設備共享服務平臺,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利用或主要利用財政性資金、國有資本購置和建設的大型科研設備統一納入平臺管理,最大限度向社會開放使用,降低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成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應尤其注重加強企業基礎研究、前沿技術、試驗發展和成果轉化等重大公共科研平臺建設與服務供給。與此同時,可通過舉辦對接會、創業賽事等各種形式的活動,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圈,優化大中小企業對接服務。鼓勵發展專業化服務機構,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搭建橋梁,提高大中小企業融通合作的成功率和效率。
三是要加大對大中小企業融通的資金和制度支持力度。要重視增強對融通發展的資金支持,設立專門的引導基金,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計劃;鼓勵金融機構強化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大企業設立創投基金,充分發揮產業資本的敏銳嗅覺,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合作搭建橋梁。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大制度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大中小企業聯合申報、共同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產業化發展計劃等政策項目;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完善人才支撐體系,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核心人才“招不到”“留不住”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