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沖(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長聘副教授)
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并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我國做好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部挑戰,大力提振消費不僅是穩定經濟增長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將為我國經濟持續向好提供強勁動力。
擴大國內需求仍面臨多重挑戰
第一,實際利率仍然較高,部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以企業加權平均貸款利率為名義利率,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為通脹率,計算我國實際利率趨勢可發現,我國名義利率雖持續走低(2024年第三季度約為3.7%),但受制于低位運行的物價指數,實際利率未與名義利率同步變動,經測算約達4%,高于美國同期的1.5%—1.75%。在實際利率偏高的環境下,中小微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尤為不足,生產經營面臨挑戰。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供應鏈不暢等因素,進一步抬高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全球經濟復蘇進程緩慢且不平衡,使外需水平持續波動;因產品類別單一且依賴特定需求生態的發展模式,部分中小微企業的脆弱性日益凸顯。
第二,市場預期存在不確定性,居民就業增收面臨壓力。一方面,預期不穩和信心缺失阻礙了利率政策的傳導。在需求相對疲軟的背景下,盡管貸款條件相對寬松,但不少企業對擴大投資和融資持謹慎態度。同時,居民儲蓄意愿增強,消費信貸需求萎縮,使低利率政策難以對需求端形成有效刺激。另一方面,居民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消費信心相對不足。當整體通脹水平過低甚至為負時,產品價格普遍上漲的空間有限,企業通過投資擴張以持續獲得現金流增長的預期隨之減弱。企業投資不足直接影響居民就業和收入水平,進而使得居民消費信心受挫,壓制消費需求復蘇。
此外,我國A股市場在經歷了2024年9—10月的快速上漲后,目前進入震蕩調整階段,市場指數緩慢抬升。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進入新一輪調整期,金融信貸規模的收縮,可能進一步引發信貸緊縮,不利于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多措并舉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第一,“政銀企”三方聚力攻堅,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切實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需要“政銀企”三方齊發力,貫徹“保量、降本、風控”策略,降低實際利率,激發企業活力。首先,積極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既可通過下調撥備覆蓋率,在短期內釋放更多信貸資源;還可通過減稅降費、設立擔保基金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同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采取更加靈活的金融服務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銀行可通過減少撥備計提、降低貸款利率和非息收入等方式,讓利實體經濟,減輕企業融資負擔。同時,要根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最后,積極利用多方支持政策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可借助低利率貸款等優惠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新產品、創造新需求,依托高品質供給推動內需增長。
第二,堅持就業政策與分配政策并重,推動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一方面,通過增加就業機會,激發就業積極性。包括實施大學生就業指導項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促進非勞動力人口融入就業市場。同時,優化政策工具箱,完善相關財稅制度,對企業職工培訓費用和員工福利實施減稅和補貼,適當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的所得稅扣除比例,以激勵企業擴大招聘規模,并為在職員工提供個人發展平臺。此外,對二次創業提供財政補貼,鼓勵已就業人員拓寬職業道路,增加個人收入來源。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正確處理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關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職工利潤分配比例;通過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優化再分配過程,縮小收入差距;同時,完善自愿捐贈的法律法規,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切實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
第三,優化投資環境,提升投資意愿,激發投資活力。為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優化資本市場規則并改善投資環境。一方面,創新投資渠道是關鍵,有必要開發適合個人投資者的低風險、收益穩定的金融產品,以鼓勵更廣泛的群體參與資本市場。同時,健全資產管理體系,提升金融機構對社會閑散資金的集聚能力,為個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更專業的資產管理服務。另一方面,加強資本市場監管同樣至關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數字信息系統,加強對融資方和機構投資者的高頻監管,提高市場透明度,防止機構投資者利用信息優勢進行內幕交易。厘清中介機構責任邊界,建立健全中介機構信用評級體系,提高中介機構泄露隱私的違法成本,督促其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的作用。通過強化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增強市場信心。
第四,加大政策補貼力度,緩解居民債務壓力。首先,加大“兩新”政策補貼力度。各地應盡快配套出臺細化補貼政策,保障各類補貼資金兌付,發揮好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帶動作用,有力拉動投資增長,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其次,盤活低效存量信貸進行財政補貼。在增加居民收入總量的同時,更應關注降低居民生活成本負擔。按照中國家庭的資產配置特點,應加強資金的整合與統籌,督促金融機構及時回收到期貸款、核銷不良貸款,適當壓縮轉貼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借款,利用此類資金適當補貼個人購房,或對個人購房行為和租房行為進行稅收減免。
第五,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促進服務消費擴容升級。首先,積極發展銀發經濟。重點關注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創新和提供適合老年群體的產品和服務,在完善養老醫療和設施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種類豐富的老年儲蓄投資理財產品,確保老年群體能夠充分參與到消費市場和投資市場中。其次,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冰雪經濟。緊扣文旅深度融合要求,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消費,發揮“1+1>2”的功效。冰雪資源豐富的地區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最后,大力發展首發經濟。構建專業服務生態圈,加快發展首發經濟領域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支持專業機構開展全國首創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全球傳播推介、行業高峰論壇等,加強首發經濟宣傳推廣,提升首發經濟影響力和輻射力。優化報批報備管理,為進口首發新品通關提供便利,建立首發經濟服務綠色通道,為企業引進高能級首店、舉辦首發活動等做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