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寇大偉(天津社會科學院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評估研究所副研究員)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韌性安全城市具有較強抗壓、適應、恢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預防和抵御內外多種風險沖擊。近年來,國內重特大事故不斷出現,同時自然災害也不斷加劇,這些情況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自然和社會復合安全風險加劇的背景下,應持續提高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全生命周期的風險防控能力。
實施城市體檢提升組織韌性
對城市進行全面體檢。一是明確城市體檢主體和參與主體。城市體檢應包括政府部門的自檢和第三方團隊的專業體檢,同時還需要民眾的積極廣泛參與,這樣既可以保障問題挖掘的專業性,也可以確保問題發現的及時性和全面性。二是完善城市體檢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與細化韌性安全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使評價標準更為科學有效,進一步優化韌性安全城市治理體系,強化城市體檢的可操作性,找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新問題和真問題。三是豐富和精細化城市體檢的方式方法。城市體檢借助統計數據、調查數據、大數據和社會滿意度調查數據等進行綜合分析診斷,識別問題并分析成因,研判問題的輕重緩急,實現精準化施策。四是明晰城市體檢結果的運用。相關部門依據城市體檢結果制定年度建設與整治行動計劃,切實有效解決存在的隱患和問題,并為城市更新做好前期基礎性工作,讓城市體檢工作真正起到“防未病”的作用,成為政府決策的好幫手。
實施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模式。一是確定風險點。在對城市進行全面體檢的基礎上,精準定位城市治理各風險點。在全市范圍內,對所有存量生命線工程系統進行全方位排查,重點對臺風、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災害的抵御能力以及老舊小區的水、電、氣等地下管網系統等全面排查。尤其是在近年來極端天氣較多的情況下,應將氣象韌性納入韌性安全城市總體規劃,并將風險意識貫穿于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全過程。二是制定城市治理風險清單。在摸清城市運行安全底數后,形成統一的風險隱患清單,建立風險清單體系框架,包括在市級層面編制城市風險源清單、城市風險源分類分級指南、城市運行安全風險清單等。區級層面分別編制基礎要素齊全、管控措施精準的城市治理風險清單。三是對清單進行動態實時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應及時動態調整城市治理風險清單內容,將已經解決的問題在清單中剔除,并將發現的新問題添加到清單中。
健全城市運行和保障機制。一是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組織協調機制。城市韌性安全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打破各部門“九龍治水”“單打獨斗”的模式,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市級層面需明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明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任務分工。可將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應急處置等各環節,強化統一指揮、信息共享和部門聯動。二是構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應從事后應急轉變為事前、事中防控,構建前端預防、中間管控、末端應急的全生命周期保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以建設韌性社區、韌性街區示范項目等為抓手,統籌把握、多措并舉,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加強多元共治 提升社會韌性
拓展企事業單位的參與方式。一是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企業利用物質資源、專業經驗和技術優勢,主動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社區等聯系和對接,實現對韌性安全城市的“技術賦能”。具體可以在韌性安全城市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應急響應與救援等方面給予支持。二是注重企業社會資源的公益賦能。企業通過成立基金會、公益慈善組織或各類捐贈救助形式的公益慈善行動,參與到扶貧助困、抗震救災等各類社會問題的解決中,通過“公益賦能”達到推動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目標。三是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研究資源整合力度。對城市復合災害鏈內在機理及防范、韌性技術標準及總體韌性程度評估等開展重點研究,并提供高質量決策咨詢服務。
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作用。一是社會主體是政府力量的重要補充。在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政府資源和能力均較為有限,可以依托社會主體從事相關工作。政府可以聘請第三方機構介入,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韌性安全城市治理,充分激活第三方機構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中,社會主體應在防范化解各種風險中做出應有的努力,提升城市抗風險能力和城市發展軟實力。二是社會主體可以發揮協調功能。在政府和企業均不宜或難以高效提供治理的領域,第三方組織可以發揮為社會防險、為政府分憂、為企業排難、為民眾解困的作用,實現城市安全和韌性治理的協同增效。
集聚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一是打造韌性社區。社區作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末端環節,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具體落實中主要表現為強化基層黨建引領作用,推動社區防災減災工作常態化管理,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日常管理。普遍提高居民的參與性、擴大居民志愿服務隊伍,增強防災應災培訓和安全教育,打造韌性社區,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二是培育韌性居民。增加居民有關風險應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儲備,如參與應急演練和災害情景體驗等;同時也應加強居民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心理韌性,以及增強居民的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筑牢韌性安全城市的人民防線。完善宣傳教育體系,將公共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等專題教育培訓內容,廣泛開展安全公益宣傳,增強社會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意識,推動安全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
強化數字賦能:提升技術韌性
完善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一是整合端口。以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為依托,將各類上報終端統一納入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管理,并接入公安、住建、河長制、森林防火等各路行業視頻資源,實現各類城市運行管理問題的智能識別,打造集智能視頻分析、監督指揮及應急響應為一體的智能化移動監督指揮作戰平臺,實現城市管理“一網統管”。二是將韌性安全城市建設融入“一網統管”。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應對重點市政設施及管理區域實現圖像資源、監測數據可視化,風險預警、問題交辦自動化,強化平臺數據的分析、研判、預測、預警功能,為日常城市風險治理、緊急情況轉移避險及應急準備等提供決策支撐。三是開辟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子系統。《〈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技術標準〉解讀》中提出可以結合各地實際,自行拓展其他系統和功能,豐富應用場景,拓展平臺應用深度,開辟城市治理風險清單管理子系統。
升級城市數字化應急指揮平臺。一是統籌應急指揮調度。健全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應急救援工作協同體系,尤其要推進區域性應急指揮平臺互聯互通。在發生自然災害、健康危機、社會安全事故等突發狀況時,提供更成熟的處置策略以確保城市能夠在各種挑戰面前保持韌性和安全性。二是健全大數據分析合作機制。在數字政府建設和數據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重視建好、用好應急管理大數據平臺,建立大數據分析合作機制,充實應急管理基礎數據庫并與數據管理和應用機構直接對接。三是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構建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預警模型,對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進行監測、評估,為重點監管、精準執法、科學施策提供支撐。建設完善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功能,實現災害風險實時監測、綜合研判和分級預警,提高多災種一體化的災害鏈綜合風險預警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高效能治理視域下縣鄉政府承接下放事權的現實邏輯及優化路徑研究”(21BZZ06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