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駿(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空間是城市社會學的一條核心研究主線。現代意義上城市社會學的開創者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了同心圓、扇形、多核心等城市空間結構或概念,主導了長至二戰后的城市空間研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學者列斐伏爾借鑒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將空間提到全新的理論高度,提出資本從生產領域的第一循環到空間領域的第二循環,生產從“空間中的生產”到“空間本身的生產”,資本主義運行規律下必然產生空間的質與量、空間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空間的全球化標準與地方性意義之間三組矛盾等系列觀點。但這些觀點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受重視,之后引起西方社會科學界普遍的“空間轉向”。20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的“新城市社會學”,指出了城市生態學的局限,吸收了列斐伏爾、哈維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城市批判理論,著重強調全球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文化空間。總體而言,西方城市空間主要受資本主宰,公共空間受到商品化、私有化的威脅。
中國城市公共空間也是國內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從歷史演變來看,雖然有從強權政治到商業社會、從控制到脫離、從封閉到開放的趨勢,或存在封閉(坊市制)—開放(街市制)—封閉(單位制)—開放(街居制)的往復,但國家權力始終是主導街道等公共空間命運的核心。改革開放后引入市場經濟,資本開始成為決定城市空間的另一大因素。已有學者指出,中國城市公共空間更多受到權力邏輯、資本邏輯的制約,需要更加注重生活邏輯,以達至三者的平衡。
雖然西方城市批判理論呼吁“社會主義空間生產”,國內城市空間研究強調“社會邏輯”,但都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充分重視中國進入新時代尤其是“十三五”“十四五”以來的一個重要現象,即城市公共空間的大建設。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后,上海實施的民心工程中許多都是公共空間建設工程。目前來看,上海已經形成了市—區—街鎮—街區—社區多個層級的公共空間體系。市級公共空間的典型代表是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區級公共空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如虹口區的市民驛站、楊浦區的睦鄰中心、徐匯區的鄰里匯、閔行區的鄰里中心、黃浦區的零距離、浦東新區的家門口服務站等。在街鎮、街區、社區層級,已經初步形成了公共空間矩陣,貫通各個層級的典型公共空間就是黨群服務中心??梢哉f,公共空間是人民城市最直觀的體現和最充分的彰顯。以公共空間來研究人民城市,并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具有可以和西方城市空間研究進行對話、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社會學話語權的重大意義。
以人民城市理念為指引,城市公共空間應始終堅持和突出“人民性”,包括公共性、多樣性、參與性和感受性。
一是優先公共性。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楊浦濱江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的,而濱江代表的是上海城市公共空間,體現的是人民城市的公共性。上海的民心工程也正是首先抓住公共空間這個人民城市建設的牛鼻子,把最好的公共資源留給人民,最大范圍地回應公共需求,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共利益。在繼續建設維護從市到區到基層多個層次公共空間的同時,還應注重空間使用,尤其是以空間為載體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的公共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多樣性。人民在政治意義上是整體,但在社會意義上具有多樣性。上海大多數民心工程都目標清晰地指向“老、小、舊、遠”等重點社會群體,但社會群體除了有“老”“小”等生命周期的劃分,有“舊”“遠”等居住空間的差異,還有物質利益的分化、需求層次的不同等多樣性。要更好地體現受益群體全覆蓋和需求回應全方位,并繼續重點向那些在經濟生活上面臨困難或處于滯后地位的社會群體傾斜,以切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提高參與性。從“人民城市人民建”到“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人民的參與性是人民城市建設活的靈魂。要繼續從源頭和過程兩方面進一步加強人民的全過程參與,落實公共空間和民心工程的建設與運營長效化機制,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
四是增強感受性。公共空間和人民城市建設的成效性如何,最終要看人民群眾的感受性如何。要加強對群眾感受性的評估,在內容上,既包括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包括認同感、歸屬感、成就感;在方法上,既可以依托政府部門的實事項目滿意度測評,也可以借助專業機構的民生民意調查研究,還可以發揮“12345市民熱線”“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等實時交互大數據平臺的作用。
調研發現,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與運營尚存在空間資源浪費和利用效率不高、自建自營過多和成本意識不強、功能規定過死和精細化管理不夠、活動類型有限和吸引人群不多等問題。為提高以公共空間為載體打造城市高品質生活的能級與潛力,可從提升公共空間治理入手加強供給側改革。
首先,空間目標是引領公共精神。公共空間承載的是公共精神和共同體意識,強調的是“共”。精神上的“共”需要視覺上的“共”來強化,要改變空間名稱和形象雜亂的狀況,像社區黨建服務中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那樣,適當統一標識規范。精神上的“共”更需要政治上的“共”來引領,黨建引領不應局限于黨群服務中心,而應覆蓋更多的社區公共空間,使人們一望便知這是中國共產黨提供的公共空間,一入就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親切感、信任感、認同感。
其次,空間功能應突出公共治理??臻g功能分表里,服務和活動空間只是表,議事和治理空間才是里,要表里合一,忌有表無里??臻g的顯功能,是在群眾工作上門難的新形勢下,變“走進去”為“請進來”,在空間里提供服務開展活動??臻g的隱功能,則是變“陌生人”為“半熟人”,使空間成為社區議事和公共治理的平臺,使基層民主真正運轉起來。公共空間里可討論垃圾分類、文明養寵、加裝電梯等具體的生活政治議題,對社會治理有益無害。
再次,空間規劃要提高精細水平。15分鐘社區生活圈應盡可能多地統籌各種公共空間建設規劃,著眼點不宜是過小的居委,也不宜是過大的街道,而應是中間層次的街區。在空間布局上,要充分考慮既有商業、政務、公共設施的狀況。在空間模式上,可對商業不足予以彌補,可與商業服務錯位競爭,可與商業空間相互融合,也可與政務受理展開合作。在空間選址上,要像商業選址一樣,對周邊居民的人口、經濟與社會構成作科學細致全面的分析。在空間設計上,要強調專業化的全空間設計、社會化的全流程參與。在起點上,要將行政、專業、社會三支力量相融合。
最后,空間運營須推廣成功經驗。比如整體化運營。盡量對一個街區乃至一個街道的所有空間一起運營,以解決體制壁壘分割、空間不相往來的問題。整體化還可帶來規?;辛艘幠2艜杏澠胶夂瓦呺H成本遞減,才能有經濟效益。又如專業化運營。要將空間委托給第三方的社會組織或社會企業來運營,他們有一套專業化的知識、流程、方法,可有效解決活動類型有限、吸引人群不多的問題。再如社會化運營。整體化、專業化運營不能局限于街道、區域內部,由屬地化的社會組織來做,相反要打破街道、區域的邊界,促進空間的社會化運營。還要注意“互聯網+運營”。規模大了、人群多了、活動密了、區域廣了、空間活了,必然帶來管理、協調、分配等問題,必須推廣線上應用,進行“互聯網+運營”,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