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漢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安排部署,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提出明確要求。近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細化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落細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任務,對于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根基具有重要意義。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顯著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鄉村振興實現開局好、起步穩、基礎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時代鄉村畫卷正在中華大地上漸次展開,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45億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國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棉油糖生產穩步發展,肉蛋菜果魚產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解決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二)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拓展。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拓展,“兩不愁三保障”、飲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就業和產業幫扶舉措有力有效,脫貧人口外出就業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脫貧地區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脫貧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比上年同期實際增長6.5%,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三)鄉村特色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8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漸成趨勢,“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鄉村產業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累計認定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6.8萬個,培育3000多個區域公用品牌,創響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優勢特色農業品牌。
(四)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逐步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對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置的村莊占比穩定在90%以上,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面實現,鄉村醫療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基本消除。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縣級及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分別超過65%、80%。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健全,農村移風易俗持續深化,村規民約實現全覆蓋。
(五)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取消落戶限制,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2024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返鄉入鄉創業達到1300多萬人,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金融支農力度持續加大,2024年三季度末,農村、農戶貸款余額分別達到36.61萬億元、18.06萬億元。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鄉產業協同性不斷增強。
(六)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不斷完善,15億畝承包地確權到2億多農戶,全國家庭承包耕地經營權流轉面積超過5.5億畝。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超過400萬家、210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積21.4億畝次、帶動小農戶超過9400萬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順利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查核實集體資產賬面總額達到9.61萬億元,集體經濟“空殼村”基本清零。
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特征更加明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環境更趨復雜,任務更加艱巨。
(一)城鄉居民食物消費升級,要求進一步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質量。2023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處于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行列。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加快升級,口糧消費穩中有降,肉蛋奶果蔬等農產品消費穩步增長,糧食特別是飼料糧消費總量持續增加。今后一段時期,預計稻谷、小麥產需平衡有余,玉米產需仍有缺口,大豆進口保持高位,肉類、食用植物油、奶類等重要農產品需求增加。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首先要順應消費需求升級趨勢,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升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質量和水平。
(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不少差距。例如,我國種業研發應用滯后,玉米、大豆單產水平只有美國的60%左右,部分核心種源依賴進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農業領域應用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高端農機、智能裝備和核心部件尚不能完全自給,綠色發展技術儲備不足。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技術創新和應用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三)農村人口結構演變,要求加快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年齡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從人口分布看,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城鎮化率將繼續提高,農村人口分布持續過疏化,一些村莊會變成“空心村”。從年齡結構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農村地區60歲、65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別為23.8%、17.7%,已由中度老齡化向重度老齡化階段邁進,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向城鎮持續流動,農村人口“老齡化”還將加深。農村人口分布過疏和年齡結構老化,要求在鄉村建設方面,更加注重適度有效;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在城鄉一體化治理中,更加注重增強效能。
(四)縮小城鄉差別,要求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近些年,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始終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糧食主產區的農民收入水平還較低。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錢袋子鼓起來沒有。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群眾收入水平。
(五)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動力,要求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近年來,農村改革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仍需鞏固和完善,耕地有效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土地制度改革有待深化,鄉村振興的投入機制仍不健全,農業支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完善。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求深化農村改革,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
三、凝心聚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
今后一段時間的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任務已經明確,下一步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抓實抓細各項工作,匯聚各方面力量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
(一)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始終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擺在首要位置,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穩步擴大大豆油料等短缺農產品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多種方式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良種良法良機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完善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二)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強化監測和幫扶舉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突出產業幫扶,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做好就業幫扶,穩定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讓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有穩定的就業崗位。激發脫貧群眾和脫貧地區“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來。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推動幫扶政策體系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轉換,加快補上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三)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把“土特產”三個字琢磨透,把農業建成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現代化大產業,立足鄉土資源,大力發展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多樣化特色種養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產品營銷,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糧經作物、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產業帶和產業集群。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健全綠色質量標準體系,培育壯大鄉村產業產品品牌,健全聯農帶農惠農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
(四)加快和美鄉村建設。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廁所糞污、生活污水治理。實施“四好”農村公路建設,強化農村用水用電保障。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加強集聚人口、產業、資源較強的中心村建設,提升建設質量,促進人口有序集聚。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城鄉優質公共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五)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夯實平安鄉村建設根基,完善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動城鎮治安防控力量下沉,加強農村群防群治隊伍建設。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嚴格村干部管理監督。
(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挖掘產業經營增收潛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手工作坊、林下經濟等家庭經營項目,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就業,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穩定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引導和規范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七)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強化鄉村全面振興用地保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健全鄉村全面振興投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