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
核心觀點
構建“國民共進”的發展新格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以我們既不能“民進國退”,也不能“國進民退”,而是應該構建一個“國民共進”的微觀基礎,即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基礎,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社會生產力將不斷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將穩步提高,改革開放將進一步全面深化,特別是教育科技事業快速發展,人才隊伍和勞動力資源數量龐大、素質優良,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配套完善,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巨大,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很多新的機遇、提供更大發展空間。”近年來,中央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31條”措施,隨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8部門聯合頒布了“28條”舉措。去年發布的中國首部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體現了中央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這些政策和法律所體現的基本原則是促進“兩個健康”,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國家堅持平等對待、公平競爭、同等保護、共同發展原則,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
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政策的落地實施,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來打破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障礙,如所謂的“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天花板”等。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是妥善處理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關系,進一步拓展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以我們既不能“民進國退”,也不能“國進民退”,而是應該構建一個“國民共進”的微觀基礎,即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基礎,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在實踐中,支持國有經濟發展比較理直氣壯,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則顯得政策落地有些不夠。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優化環境,而且需要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確保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得到有效落實。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在客觀上為民營經濟可能帶來發展空間。
推進國企分類改革,構建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微觀基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的原則,即強調了國有資本“三集中”原則: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這“三個集中”說明了未來國有經濟大有可為的領域和方向。國企分類改革有助于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這些優化可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空間。
壟斷行業的競爭性環節可以探索向民營資本公平開放
從總體上說,自然壟斷型國有企業應該實施國有國控模式,但并非處于該行業的所有國有企業都需要國有資本處于控制地位。因為壟斷行業是一個長長的產業鏈,既有上游或中游的壟斷性環節,也包含下游的競爭性環節。以電力行業為例,電網屬于壟斷性環節,配電既有壟斷成分也有競爭成分,發電環節基本處于競爭性環節。壟斷環節應該保持國家獨立經營,競爭性環節應該向市場開放,即壟斷行業的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要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更好地向民營資本開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在要素獲取、準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排除所有制歧視,實現各類所有制主體公平競爭。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應限制國有企業憑借對上游環節的壟斷地位對下游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壟斷。所以,未來應大力推動壟斷行業競爭性環節的市場化改革,讓民營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展開公平競爭,從而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
探索吸引民營資本參與壟斷性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都強調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盡管混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國企混改中“只混不改”現象仍然存在,國資與國資“混”的案例比較多,國資與民資“混”的案例相對比較少。其實民營企業具有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如果壟斷性國企的混改向民營資本開放,即使民營資本沒有控股權,只有參與權,它們也愿意參與。對于競爭性國有企業的混改,民營企業可能更愿意成為戰略投資者,并希望在未來擁有一定的話語權,甚至獲得控股權。然而,目前混改的實際情況是,壟斷性國有企業在混改中對民營企業進入的限制較多,國企領導人擔心被戴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更愿意找國企“混”,而不太愿意向民營資本開放;在競爭性國有企業的混改中,民營資本獲得控股權的案例較少,而民營企業在混改過程中被國有企業所控制的案例則時有發生,導致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混改的積極性不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說明壟斷性國企在混改中并不限制民營資本的參與,但需要在保持國有資本控制地位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放,這有助于激發民營資本參與混改的積極性。在競爭性國有企業中,實現平等對待、透明度管理和政府補貼控制。如果能在競爭性國有企業混改中為民營資本提供更大的參與空間,甚至允許民營資本獲得控股權,這不僅可以通過混改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而且可以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激發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力,同時為民營企業帶來更多活力和發展機會。
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民營資本進入新業態、新領域的市場環境
所謂新業態、新領域是指技術進步和創新所帶來的新興產業和領域,是未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如互聯網、新能源、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文化創意、金融科技等產業。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新產業新領域在未來經濟增長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有資本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在新產業和新領域中,國家能夠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其中,將更有利于這些產業和領域的發展。因此,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新業態和新領域的發展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關鍵在于構建一個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并有序放寬服務業的進入限制。
當前,應盡早完善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努力實現“一單列”、“不能單外有單”,只要符合法定的進入資格,民營企業就能夠順利進入新產業和新領域,與其他經濟主體,包括國有企業進行公平競爭。民營企業通常對市場變化較為敏感,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并擅長市場盈虧算計,因此,它們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盈利機會和創新方向,且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有利于促進新業態、新產業和新領域的發展。接下來,應減少民營企業進入新業態和新領域的障礙和不合理管制,這可以為新產業新領域的發展帶來市場活力。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新業態和新領域中成為明星企業,創造出許多國際知名品牌。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好的政策和體制,為民營經濟進入新業態、新領域創造條件。
民營經濟進入新業態和新領域還面臨許多困難,除了體制上的障礙外,還有經營中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幫助這些民營企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同時要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效平等的產權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