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子源
談及企業尤其是民營、小微企業融資,3個詞非常關鍵:信息、信用、信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布的《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推進信用融資和信用交易。其中,將依托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按照實際應用需求,擴大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范圍,完善以信用信息為基礎的企業融資增信制度,有效提升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比重,支持符合條件的征信機構參與融資信用服務平臺運營。
不論是債務融資還是股權融資,債權人、投資方都要對企業進行信用分析,根據信用等級的高低來決定是否放貸、投資,并確定相應的資金價格。根據風險定價原則,融資方的信用風險等級越高,資金價格也就越貴。那么,如何才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可得性與便利度?為企業增信。其中的一個重要路徑是,充分挖掘企業多維度信用信息,尤其是要喚醒那些沉睡的信用信息。
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獲取、歸集、共享信息。近年來,我國信用信息共享水平大幅提升,已建成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1.8億經營主體的信用信息超807億條;建立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在國家層面實現包括企業登記注冊、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等74項關鍵涉企信用信息在內的機制化歸集共享。截至2025年2月末,銀行機構通過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累計發放貸款37.3萬億元,其中信用貸款9.4萬億元,有力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有了信用信息,還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融資價值。信用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要看信用信息能不能用好、用準、用到位。對金融機構來說,由于標準不同、更新頻率不統一、共享方式不一致等原因,不是所有數據拿來就能用,而是要通過數據治理、自建模型、交叉驗證等手段,逐步探索完善信用評級體系,并據此開發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這既對信息歸集的準確性、完整性、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金融機構的數據應用能力、產品研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接下來,金融機構要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利用好經營沉淀下來的既有數據,使用好外部的信用信息共享數據,有效挖掘供應鏈數據、特色產業數據,深化關鍵信息的開發利用,推出更多細分領域的專項信貸產品,讓信用信息發揮出更大的融資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挖掘信用信息的融資價值必須要以保障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為前提。例如,金融機構查詢、使用企業的信用信息,必須要在依法合規、充分授權的前提下進行。此次發布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信用信息安全保護。其中,要嚴格落實安全保護責任,規范信用信息處理程序等。接下來,要嚴格限定公共信用信息范圍,嚴禁超范圍采集信息,嚴禁將非信用信息和隱私信息納入信用評價;與此同時,大力推廣“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嚴格各項安全防護標準,堅決防止信息不當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