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麗華(廣州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時提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理念。202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再次強調:“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越是這樣越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深刻把握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理論意蘊及實踐指向,對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基于“歷久彌新”的文化自覺,在創造人類城市文明新形態的歷史使命中凸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政治擔當。
城市是文明的產物,也是文明的載體。廣州作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擔負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數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重要使命。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本質上就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城市文明擁抱現代性,創造人類城市文明新形態的進程。
文化傳承是城市發展的歷史根脈。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容器”。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重要載體。廣州早在2200多年前建城,留下了南越國宮署遺址、鎮海樓、陳家祠等文化遺存,這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傳承的象征。這些文化遺產作為城市記憶,讓人們能夠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感受到文化的脈動。
文化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活力引擎。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需要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文化創新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更是對現代文明的創新性融合與前瞻性引領。近年廣州通過舉辦“廣府廟會”“廣州民俗文化節”“粵港澳大灣區燈會”等活動,讓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明的對話、碰撞中催生新形態、煥發新活力,不斷展現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影響力。
文化自信是城市發展的精神基石。城市發展需要增強文化自信,只有當城市對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同,才能在城市建設中自覺地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廣州城市規劃建設一直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如廣州楊箕村、獵德村等舊村改造,在優化人居環境的同時保留了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實現了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
第二,基于“推陳出新”的規律自覺,在讓城市充分彰顯地方特色中明晰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發展路徑。
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理念,貫穿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闡明了城市發展是一個從“老”到“新”的連續性過程,這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這一特性在城市發展中的體現。代表城市歷史的“老”,是城市過去的經驗和記憶,對于體現城市當前與未來發展的“新”,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引作用。城市發展一旦與自身歷史相割裂,就會破壞城市獨有的精神特質,導致千城一面。讓城市規劃和建設充分突出地方特色,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應當遵循的基本發展路徑。
守正創新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守正創新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關鍵。守正意味著尊重歷史、保護文化遺產;創新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功能提升和空間優化。廣州的北京路商圈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傳統的城市道路肌理和騎樓建筑群,同時引入現代商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商圈業態的全面升級,成為廣州最具特色的商業街區之一。這種改造方式不僅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也擦亮了城市文化名片,被譽為“最廣州”的街道。
地方特色是城市發展的獨特優勢。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這些為城市發展提供了獨特優勢。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過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是關鍵。廣州作為千年商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南海神廟到沙面租界,這些文化遺存跨越千年,串聯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近代貿易的轉型,以及持續至今的商貿活力,是廣州商貿歷史的見證,也為城市發展積累了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以人為本是城市發展的根本目標。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發展既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取向,又需要以激活在地資源為載體,在塑造和諧人地關系基礎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廣州在產業升級、生態治理、空間營造中始終貫穿“廣府味”與“煙火氣”,為城市如何避免“發展失憶”提供了經驗。荔枝灣涌治理復原“一灣溪水綠”景觀,將生態工程轉化為集體記憶的載體;20世紀80年代起,廣州系統性保護古樹名木,讓蒼翠榕蔭成為城市印記,承載市民鄉愁。
第三,基于“其命維新”的改革自覺,在持續完善現代城市功能中激發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強勁動力。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創新是城市興衰背后的重要原因。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闡明了城市發展的動力,即以改革開放強大動能激發在城市之中高度集聚的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只有不斷重塑城市空間價值、激活城市發展潛能,推動城市生產、服務、治理、生態等各方面功能的協同進化,城市的持續繁榮才有堅實支撐。
改革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動力。40多年來,廣州創下了第一個取消糧票、率先價格改革闖關等數量眾多的“全國第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通過營商環境改革與數字政務集成,破除經營主體準入、運營的隱性壁壘,2024年新登記經營主體的數量和增速,居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第一位;以建設“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支點,推動制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著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重塑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探索數據、碳匯等新型生產要素市場化定價機制,促進傳統資源與新興要素的互補共生,釋放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潛能,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功能完善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實現老城市新活力需要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其本質是以需求側升級牽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領域供給側改革,讓城市變得更宜居宜業。作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廣州全面強化國家中心城市門戶樞紐功能,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筑牢城市韌性基底,全市黑臭水體全面消劣,海珠濕地生態修復讓萬畝果園變身國際大都會城央濕地典范;通過精準化、全周期的公共服務,滿足市民教育、醫療、養老等差異化需求,讓城市溫度滲透至每個民生細節。
開放合作是城市發展的廣闊空間。開放合作讓城市突破地理邊界拓展發展空間,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有效途徑。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加強與港澳地區的合作,通過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將大灣區制度差異轉化為互補優勢。同時,廣州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各類資源要素加速集聚,增強全球高端資源要素集聚輻射能力,進一步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