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邱毅 (浙江工商大學山海協作促進中心執行主任、浙江工商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2025年3月17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貴州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堅定信心、苦干實干,穩中求進、善作善成,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貴州新風采”,“貴州要用好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機遇,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主動融入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貴州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勢,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和產業發展水平,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貴州篇章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事關重大、牽涉范圍廣,貴州地處我國西南內陸腹地,區位十分重要,但土地資源較為碎片化,需要與國內其他省份協力承擔重要戰略部署任務。近年來,貴州主動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值得一提的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正是最早由貴州等四省發起并簽署的“南向通道”框架協議。2019年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新通道同時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貴州作為新通道的關鍵“十字路口”,已經成為向南經廣西、廣東沿海沿邊口岸,通達東南亞地區;向北與重慶、成都的中歐班列連接,通達中亞、南亞、歐洲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區域。新通道不僅大幅度縮短了貴州、四川、重慶等西部省市與東南亞的物流時間,還密切了貴陽、遵義等重要節點城市和物流樞紐與國內中心城市和物流主通道的聯系,有力支持了貴州外向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貴州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8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比全國增速高8.5個百分點。可以說,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是貴州立足自身區位優勢,主動擔當國家戰略的重大標志。
主動對接先發地區
對外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關鍵舉措。長期以來,貴州努力將區位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但是受制于較為閉塞的交通條件和山區地貌,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地區,貨物進出口、引進外部投資和人員跨境流動主要依賴沿海省份。早在1996年,貴州就與同屬長江經濟帶的浙江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工程,建立了緊密的“山海協作”關系。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35萬家浙江企業在貴州投資經營,貴州的對外開放水平得到顯著提升。2024年,貴陽綜保區又啟動了“義烏貿易+貴州智造”的“前店后廠”新模式。總體來看,地處沿海先發地區的浙江在合作過程中更主動,貴州更多是承接來自浙江的投資和產業轉移。
2022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明確了貴州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戰略定位。這就要求貴州各級政府以制度型開放為推手,主動對接貴州毗鄰的兩大經濟板塊——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暢通產品要素資源的出黔入黔通道,化解貴州在建設國際物流通道、擴大進出口規模和吸引外部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難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內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是貴州引進全球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等要素的重要來源和通道。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貴州主要投資來源地之一,從2021年到2024年11月,貴州共引進大灣區重點產業項目3000多個、到位資金2360億元,顯著提升了貴州制造業水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是我國西部開放和發展的龍頭,將遵義打造成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橋頭堡”,不僅可以深化貴州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產業分工協作,還有利于各類資源要素在我國西部地區的高效流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可以說,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當然也包括繼續加強與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協作,是貴州融入國家全面開放格局,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主優化配置各類要素,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
統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將比較優勢轉化成為產業集聚發展優勢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貴州促進產業發展、構筑現代產業體系的思路與國家層面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有序轉移的戰略導向高度契合。貴州勞動力成本較低,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有優勢。然而,貴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山區為主,造成對內對外交通成本高、人口分散,不利于制造業大規模集聚發展。近年來,隨著貴州省域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其“西南大十字”的區位優勢得以釋放,為承接國內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僅2024年,貴州就從廣東、浙江、福建和江蘇四省引進紡織類項目47個,涉及投資金額21億多元,為大量在外務工人員創造了“家門口”就業機會,留住了更多青年人參與家鄉建設。
更重要的是,貴州還通過服務數字中國建設、參與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將地理地貌劣勢轉化為發展數字產業的優勢。貴州廣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所帶來的穩定地質結構和較低年均氣溫,為數字經濟核心基礎設施——算力中心、數據中心提供了低散熱成本和高安全性,豐富的水電、火電資源帶來了僅為全國平均電價70%的能耗成本優勢,顯著降低了數字產業的運營成本。目前,貴州在建及投運重點數據中心有48個,算力規模超過55EFLOPS,是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2024年,貴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5%,數字經濟增速連續9年位居全國前列。可以說,貴州立足比較優勢,統籌協調有序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與培育壯大數字產業,為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培育新優勢。
貴州作為“西南大十字”,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將自身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已取得明顯成效。未來,隨著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東西部協作重要指示精神,貴州必將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肩負更多使命、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