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蘇小菱、李震華(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鄉村共富研究所)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強國建設,基礎在教育,關鍵在科技,核心在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如何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為牽引,讓更多的人才成為鄉村振興“領頭雁”,是加快建設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區亟待解決的問題。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強調“加強高校涉農專業建設,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彰顯了教育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的支撐性、先導性作用。相關高校應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遵循“學用貫通”培養原則,構建需求導向的課程體系,面向廣大鄉村人才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深化科技賦能產業振興,探索形成“學歷提升+技能認定+項目拓展”的鄉村人才振興范式。同時,畢業生扎根鄉村,通過打造未來農場、領辦農村合作社、創建共富工坊等實踐,發揮聯農帶富的“領頭雁”作用,激活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持續人才支撐。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沃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源頭活水。當前,關于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項目很多,但以政府主導式培育或學校配送式教學為主,培養模式相對單一,培訓內容趨同質化,訓后跟蹤服務和轉化指導薄弱。各級政府要強化制度建設,指導高校和培訓機構系統構建“省級農民大學-市級農民學院-縣級農民學校-基層田間學堂”四級培訓體系,以效果導向建立分級培訓標準、完善績效評價辦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向縣域延伸,以縣為單位申請農業緊缺人才定向培養計劃,開展現代農業領軍人才專業培養項目,加快培養高新產業技術人才;建立市、縣、鄉三級鄉村振興工作專班,并將城鄉人才流動納入縣域人才工作考核,構建梯度化落戶通道與創業扶持包,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鄉發展組織化保障程度,解決人才入鄉的后顧之憂。
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規劃》將“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重點,明確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的全鏈條創新路徑。要將城市創新要素定向導入鄉村,通過技術賦能提升生產效率和增值空間,深化“科技特派員+”賦能模式,設立科技成果中試基地,支持特派員團隊技術入股初創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效能;以縣域為中心,建立鄉村產業科技大腦與數據共享平臺,開發涉農數字孿生系統,拓展教育培訓中的數字技術場景應用,加快推進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動態更新城鄉就業創業人才需求熱力圖,形成“需求-供給-匹配”資源匹配體系;要強化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農業物聯網等資源庫建設,加快農業大數據、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等技術輸出,形成有地方顯示度的標準化培訓方案體系。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動農業強國建設,本質是用系統思維重構鄉村生產關系,形成“培養-使用-增值-反哺”的生態機制,推動鄉村人才從“候鳥式流動”轉向“扎根式發展”。一要實施人才成長積分制,建立積分銀行,根據人才技能水平、產業帶動、成果轉化與推廣服務等情況,進行人才積分量化評估與動態管理,實施負面清單和末位淘汰,引導人才有序流動;二要聯合行業協會發布鄉村科技職業目錄,深化青年大學生入鄉聯合招引工作,完善地方人才引育獎懲機制,開展村集體經濟共富計劃,千方百計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三要進一步加強地方農業職業技能認定服務工作,構建現代農業職業技能等效評價機制,打造現代“新農人”培養服務窗口。
人才在教育的沃土中茁壯成長,科技從教育的源泉里激流勇進。未來,我們需要在縣域層面加強政策集成,通過教育賦能、科技下沉,實現人才激活與成長回流,推動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在基層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