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作者:蘇慶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 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升溫,世界經貿秩序遭遇重大挑戰,我國外貿面臨較大外部壓力。但我國外貿內生動力強勁,在生產端和消費端具有獨特優勢,具備應對外部沖擊加大的條件和能力,保持外貿平穩運行態勢有堅實支撐。
??????? 一、當前我國外貿形勢的兩大特點
??????? 看待當前我國外貿形勢,必須堅持科學辯證的態度,既要看到我國外貿面臨較大外部挑戰,也要看到我國外貿動力強勁、結構不斷優化、市場持續多元化等有利的一面。
??????? 從外部看,美國的關稅政策給我國外貿帶來較大壓力,對我國企業尤其對依賴美國市場的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4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超過20%。但這并沒有改變我國外貿平穩運行態勢,4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仍增長5.6%,出口增速高達9.3%,進口額同比也實現正增長。這表明,我國外貿完全具備抵御美國關稅政策沖擊的韌性。原因在于,我國加大外貿多元化發展,多元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在下降。如1—4月份我國對東盟、歐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分別增長12.6%、6.1%和9.6%。
??????? 從內部看,我國外貿動力強勁,結構持續優化。一是產品結構不斷升級。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一般貿易出口16.65萬億元,占出口總值的65.4%,比2020年提升6個百分點,反映出外貿主體自主產業鏈供應能力顯著增強。作為“新三樣”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出口,從2020年占汽車出口總量的微不足道到2024年首次跨越200萬輛大關,成為外貿提質升級的新動能,體現出我國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積極態勢。二是我國東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優勢互補、各展所長。2024年,我國東部地區繼續發揮“壓艙石”的作用,進出口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79.7%;中西部地區日益走向開放前沿,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達到25.5%;東北地區開放水平也進一步提升,進出口規模連續4年創新高。三是貿易伙伴持續多元化。東盟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0年雙邊進出口4.74萬億元,2024年這一規模增至6.99萬億元、累計增長47.5%,凸顯東盟市場對我國外貿穩定增長日益重要的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持續升溫。2020年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9.37萬億元,到2024年已攀升至22.07萬億元、增幅達135.5%。《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帶來顯著紅利。2020年,我國對其他14個RCEP成員國進出口10.2萬億元;2024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3.16萬億元,增幅29%。在多元動力的有力支撐下,我國出口占世界市場份額穩中有升,2024年達到14.5%左右。
??????? 二、我國外貿擁有兩大獨特優勢
??????? 這些年來,雖然歷經多次外部挑戰,但我國外貿仍然能穩中提質,充分彰顯強勁的韌性。這種韌性,源于我國建立起了綜合成本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這兩大獨特優勢。
?????? ?從生產端看,我國逐步建立起綜合成本優勢。改革開放后,我國通過發揮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步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形成了競爭優勢,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迅速增長,紡織服裝產業成為我國外貿的主導產業,加工貿易成為主要貿易方式。但我國沒有止步于低附加值產業和低附加值生產環節的快速增長。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科技、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升,要素稟賦發生相應變化,比較優勢也隨之動態變化,外貿結構不斷升級,外貿產品從勞動密集型產品逐步過渡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 一般來說,隨著外貿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將不再具有競爭優勢。但與通常的國際經驗不同,我國并沒有喪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原因在于,我國逐步建立起了綜合成本優勢。綜合成本優勢是指,綜合考慮生產投入的勞動、資本、技術以及生產率、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因素后形成的生產成本優勢。從綜合成本看,我國幾乎所有產業都具有優勢,由此形成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 ?從消費端看,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意味著超大規模需求,這一優勢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對此,可以簡單地通過人口規模和發展水平兩個指標來綜合衡量。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202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95749元,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規模。尤其是,我國有全世界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意味著,對于任何一種產品,在我國都有可能形成較大的市場需求。從國際對比看,雖然發達國家人均GDP更高,但人口規模與我國相差較大;人口規模與我國接近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則與我國有較大差距。只有我國兼具巨大人口規模和較高發展水平。雖然人口更少、人均GDP更高也能擁有較大的市場需求規模,但是我國人口多的優勢使市場需求更加多元,有利于創造更多的新產品,這是現有發達經濟體無法比擬的。
???????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能帶來三大好處。一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意味著內銷潛力巨大,為我國出口轉內銷創造了空間。在外需面臨壓力背景下,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推進出口轉內銷,能夠承接被壓縮的外需部分,減小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二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推動貿易平衡。超大規模需求意味著我國可以通過擴大進口惠及全世界,有助于降低我國的貿易順差。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創造生產的競爭優勢。大多數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都具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即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單位平均成本呈下降趨勢。我國市場規模大,有利于企業形成強大的規模經濟,建立起生產成本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 三、供需兩端協同發力促進外貿穩量提質
??????? 4月2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支持穩定外貿。當前,穩外貿需要充分利用我國獨特優勢,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同時發力,促進外貿穩量提質。
?????? ?供給端穩生產、促升級。短期來說,我國企業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或轉內銷,需要負擔成本,并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就需要多措并舉幫助企業穩定生產經營,克服短期困難。從長期看,需要將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作為主攻方向。一是集中資源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提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主可控水平,推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強化外貿競爭新優勢。二是鞏固和擴大“新三樣”等優勢產品出口,支持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和國際營銷網絡布局,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和議價能力。三是著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推動我國從“世界工廠”向提供關鍵零部件、核心中間品和生產性服務的“世界樞紐”轉變。
?????? ?需求端擴內需、拓市場。短期內,要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穩定外貿基本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鞏固傳統市場份額,努力化解外部沖擊。但從戰略層面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依靠大規模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為繼。我國需將促進貿易平衡、更好服務國內經濟循環和結構調整置于優先位置。這就要求把發展的著力點轉向擴大內需,提升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長遠看,必須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韌性。鑒于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必須將市場多元化作為保障外貿安全和韌性的關鍵舉措。要大力拓展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深化與“全球南方”國家聯系,努力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一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化與共建國家基礎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挖掘合作潛力。二是充分利用RCEP等自貿協定,持續深化與東盟全方位合作,打造更為緊密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三是積極拓展與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國家貿易往來,針對不同市場特點,實施差異化市場開拓策略。支持企業利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進入新興市場。通過構建更加均衡、多元的國際市場格局,提升我國外貿抗風險能力和戰略回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