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丁存振、霍啟欣(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并提出要“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這一提法,對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提出新要求,釋放出國家對穩定農產品價格的鮮明態度。
農產品價格是反映市場供需的信號,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農產品價格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市場的運行和穩定,“谷貴傷民、谷賤傷農”。前段時間,我國部分農產品如玉米、大豆、牛羊肉等的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影響到農戶種植和養殖積極性。農產品價格的高低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產和貿易是兩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農產品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決定了農產品的供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因此,保持農產品價格在合理水平,需要協調好農產品貿易與生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一戰略強調,在保障國內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適當利用國際資源來補充國內部分品種的供需缺口,并優化糧食結構,對于保障糧食供應、穩定市場價格至關重要。“適度進口”的關鍵在“適度”,然而,近年來我國部分農產品在生產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進口量大幅增加,例如,2024年我國牛肉進口287萬噸,同比增長4.7%,相比于2013年不足30萬噸的進口量,增長了8倍多。進口增長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調節國內供給結構,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則受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差的驅動。較大的進口量和較低的進口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形成沖擊,導致國內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下跌。雖然消費者得以享受低價農產品,但種植戶和養殖戶可能因此面臨虧損,影響生產積極性,進而對農產品供需體系造成影響,不利于農產品市場長期穩定。因此,基于當前糧食安全戰略要求,我國亟待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是指,在農產品的生產與貿易環節中,通過政策調控、市場調節、貿易與儲備調控等手段,使生產端與需求端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協調,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和穩定供應,進而保證農產品價格合理、農民收入穩定,同時促進農產品貿易的順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不僅要調節農產品生產與貿易的供需數量和價格,也要對內通過降本增效、產業協同提升產業競爭力,對外還要增強農業跨區域合作和跨國協調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儲備調控作用,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一是強化供需預測與規劃調控。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的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供需失衡。在高水平開放背景下,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和價格穩定,要科學平衡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優勢與風險,強化農產品供需預測與規劃。一是統籌考慮資源稟賦、技術進步、國內外比較優勢變化、市場需求、國際局勢等因素,科學分析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準確把握農產品供需變化趨勢。二是立足國內,堅持大食物觀。各地要基于資源稟賦特點,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市場適應能力。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在生產側,要加強政策調控,在多邊規則框架下充分利用農業支持政策,合理保障農戶利益;在貿易側,要加強進口調控,科學調控進口規模和節奏,根據市場供需動態及時調整進口配額,促進國際貿易平衡,降低國際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二是推動農業產業降本增效。從長遠來看,實現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需要從根本上推動我國農業產業降本增效,提升產業競爭力。受農資價格、人工成本及土地租金剛性上漲帶來的影響,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其生產效益和競爭力下降。為此,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產業競爭力,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技術進步和組織創新,優化資源利用方式和配置機制,推進農業生產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農業全要素生產效率,降低相對生產成本,縮小國內外農產品生產成本差距。同時,強化農業全產業鏈協同,加強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農產品的產業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強農業國際合作。農產品貿易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補充手段,對優化國內糧食供應、調劑余缺起到重要作用。因而,要進一步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增強農產品貿易可靠性、穩定性和靈活性。一是完善農業全球戰略布局,明確我國利用國際農業資源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從全產業鏈布局的角度出發,著力打造大型跨國農業企業,構建全球農產品供需調劑網絡、農業科技與資源配置網絡,提高對全球農業供應鏈的掌控力。二是加強農業跨國合作,積極參與全球農業供應鏈分工與協作,借助多雙邊合作機制和平臺等,積極推進區域性農業合作,建立穩定密切的農產品貿易合作關系,增強農產品貿易彈性和應對空間。三是對于重要農產品,要建立多元化合作機制,拓寬多元化貿易渠道,降低對少數國家貿易的依賴性,防范農產品貿易風險。
四是充分發揮儲備調控作用。儲備作為農產品市場調控重要手段,不僅可以應對突發應急事件,調節市場供需,而且能夠通過農產品貿易、生產與儲備相結合,更好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一是更好發揮儲備的調控作用,依據區域和季節特點,統籌考慮風險防控需求、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學優化儲備產品結構,結合生產、消費、貿易及運輸特點等,完善儲備區域布局,增強儲備區域覆蓋性,提升儲備的針對性。二是建立長期儲備與短期儲備相結合的機制,統籌中央、地方及企業三級儲備體系,加強部門間協調聯動,推動儲備規模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切實提高儲備調控效能。三是通過完善統一國家儲備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加大儲備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管理,提升儲備管理水平。
五是加強監測預警及預期引導。精準的農產品市場監測和預警有助于及時識別生產與貿易中的潛在風險和異常波動,更好地協調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為此,一是健全農產品貿易與生產監測和預警體系,通過構建指標體系,有效識別關鍵風險,并對其進行有效分析和研判。二是強化預期引導,及時發布農產品供需狀況,定期發布市場生產、需求、貿易和價格等預測和趨勢分析報告,幫助生產者和貿易商作出合理的生產與貿易決策。三是充分發揮農產品期貨市場作用,引導生產者通過農產品期貨市場規避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總之,推動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要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兼顧平衡好進口需要和國內供給關系,避免個別領域低價農產品大量進口影響國內生產體系。同時,也要加速推進國內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與現代化,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供給質量,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需要產業、企業及農戶共同發力,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同時,實現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