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仇怡(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將其作為年度重要任務進行部署。那么,什么是區域戰略的疊加效應?為什么要發揮區域戰略的疊加效應?它與培育新的增長極有何聯系?如何充分發揮區域戰略的疊加效應?這些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把握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理論內涵
所謂疊加效應,是指兩個或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累積效果,其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有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學理闡釋。顯然,由于不同因素導致的效果之間可能會產生相互影響和綜合作用,疊加效應既不一定是簡單相加,也不一定是正向效果。因此,正確理解和分析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基本原理和實踐路徑,對于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極為重要。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是當前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重大區域戰略體系。深入實施這三大戰略,涉及資源配置、產業布局、政策設計等各個方面,必然有多個影響因素相互交織,因此這三大區域戰略的疊加效應一定不是政策的簡單累積,而是基于“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視角下的區域戰略的有效協同。即在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和整體效能提升這個總的宏觀政策目標下,通過統籌實施三大區域戰略,使各個區域戰略形成政策合力和綜合優勢,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協同增效的整體正向效應。
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核心內涵是區域戰略的系統統籌與融合集成,重點強調不同區域戰略之間的協同配合與相互促進,涵蓋區域內和區域間的協同聯動與互補融合,最終服務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新發展格局。區域戰略的有效疊加主要包括政策、空間和功能三個方面。一是政策疊加,即不同區域戰略在政策目標、政策任務、政策工具上形成互補,避免政策沖突或碎片化;二是功能疊加,即強化區域間功能互補,避免產業同質化和“內卷式”競爭,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與無縫對接;三是空間協同,即通過推動三大戰略深度融合,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促進資金、人才、技術、數據等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同時,新的增長極培育同樣需要各類生產要素的集聚協同和政策制度的保障支撐。由此,區域戰略疊加效應通過政策協同、要素整合和空間優化得以釋放,為培育新增長極提供基礎動能;而新增長極的崛起不僅是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實踐載體,其通過創新擴散和輻射效應又將進一步強化區域戰略的整體效能。二者的良性互動可推動“區域戰略疊加—新增長極培育—全域協調發展”的螺旋式升級。比如,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經濟增長極,就是一個典型的三大區域戰略疊加樣本區,其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實踐,充分展現了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理解了基本原理和重要內涵,還需要研究在實踐中為什么如此重視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把握。
從提升競爭力的角度來看,這是應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需要。理論和實踐表明,科學的區域戰略可為統籌國內發展與國際競爭、協調區域差異與整體推進提供重要戰略支撐。通過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能使多重區域戰略協同發力,從而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增強國家經濟整體競爭力。
從解決發展現實問題的角度來看,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釋放發展活力,從而推動區域從“不平衡不充分”走向“協調可持續”,即縮小區域差距和提升發展質量。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東西差距、南北差距、城際差距、城鄉差距等,通過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促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另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創新動力不足、產業同質化突出、要素流動不暢等,通過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促進區域在政策、空間與功能上的協同,推動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找準增強區域發展活力重要路徑
當前,世界面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與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的復雜形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對國際經濟循環造成阻礙;國內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使國內大循環面臨壓力。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充分發揮三大區域戰略的疊加效應,統籌區域戰略深化實施和區域聯動融合發展,是我國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
第一,統籌區域發展關系。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涉及龐大而復雜的經濟社會運行系統,需要協調處理好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以及政府和市場等諸多關系,這是充分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重要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工作,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對區域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系統部署。在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的前提下,各地應堅持“立足一域、著眼全局”的系統發展理念,圍繞“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的目標,立足當地發展實際、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自覺打破行政區劃與思維觀念中的屬地慣性,主動對接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政府在區域戰略疊加效應中的引導作用,處理好單個區域戰略實施和多區域戰略互動融合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區域規劃統籌協調、營商環境優化提升、市場秩序監管保障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打破當地自我小循環,暢通區域經濟大循環。
第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在人文、地理、歷史、經濟、社會等方面各有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共識。各地應立足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充分挖掘當地比較優勢,實現區際產業的鏈式整合與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比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提升其作為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持續深化其作為生態發展優勢區域的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示范效應等。各地因地制宜主動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以釋放三大戰略的外溢效應和融合效應為導向,貫通各地區的經濟聯系紐帶和產業鏈條,推動跨行政區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根據自身條件,發力優勢領域,深化區際協作,釋放新的區域發展潛力,培育形成更多經濟增長極。其中,經濟大省主動挑大梁,發揮優勢區域的輻射示范效應;欠發達地區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激活后發優勢。
第三,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區域戰略疊加效應的重要任務就是加強區域戰略間的對接和聯動,這離不開政策的積極引導。要準確理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政策價值、實施重點與實現路徑,對不同區域實施差異化的引導政策。按照區域經濟發展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對于多重戰略疊加地區,圍繞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等,強化本地與國家級專項規劃、跨區域一體規劃之間的統籌謀劃與協調對接。比如,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作為中部崛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疊加區域,借助戰略疊加效應可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增強區域發展活力,培育新的增長極。要在政策工具上形成協同,整合疊加分散政策資源,形成制度創新合力。聚焦破除區域間的分割保護與行政壁壘,推動跨區域生產要素高效集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此外,還要推動數字賦能,共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增強區域創新發展動力,強化區域間功能互補,促進區域間利益協調,提升區域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