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何翔(中國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的任務要求,為新征程上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遵循和行動指南。
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適應我國人口發展新階段要求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征。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需要不斷結合變化著的實際,探索解決新問題的答案。人口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征,要求我們樹立新的人口發展理念,辯證看待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影響,科學認識人口紅利演變規律。人口紅利不僅與人口數量有關,更與人口素質等因素有關。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新階段,“高質量”是關鍵詞,人口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紅利將由過去的“數量紅利”向“素質紅利”轉變。要收獲人口素質紅利,需要把“投資于物”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實現人的現代化。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把創新發展放在新發展理念的首位。創新發展不僅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還有助于解決開放發展面臨的內外聯動問題,而高素質勞動者的培育及其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實現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的前提和路徑。在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中美貿易戰等凸顯了科技和人才的極端重要性。同時,我國正在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勞動者的教育文化程度、勞動技能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產力水平,勞動者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更多的知識儲備、更高的技能水平,就能更好激發新質生產力。當14億多人的科學理性照亮創新之路,健康活力夯實發展之基,文化自覺塑造文明之魂,中國式現代化便獲得了最為充沛、最可持續的內生動能,就能創造“素質驅動型現代化”模式,將改寫全球發展理論中“人口數量——經濟增長”的單一線性邏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且區域發展不平衡,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通過不斷提高教育、醫療等重點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特別是提升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對破解城鄉差距、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至關重要,既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也是其重要內涵和目標。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全面提升人口綜合素質,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群眾的文明健康素養和生態環保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更是應有之義。
全面客觀認識我國人口綜合素質的現狀。從科學文化素質維度看,我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優勢日趨明顯。一是具有良好的國民教育。2024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2.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0.8%,高等教育進入世界公認的普及化階段。以重塑全球人工智能格局的DeepSeek團隊為例,其核心成員全部來自國內高校培養,這證明中國高校的科技人才培養質量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徹底顛覆了“創新人才必須依賴西方教育體系”的偏見。二是龐大的高素質人力資源規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21年,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才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人才儲備,每年培養超500萬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畢業生,位居全球首位。此外,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迎來歷史性突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37%,實現了從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為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夯實了科技人力資源基礎。
當然,我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2024年中國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1位,與排名前15位的教育強國相比,我國的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人口整體受教育水平、教育保障水平等指標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因素導致我國科技發展總體水平還不夠高,特別是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從健康素質維度看,我國人口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一是預期壽命穩步提升。2024年我國居民的預期壽命達到79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排在G20國家的第10位,超過了21個高收入國家的預期壽命,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人均健康預期壽命為68.6歲,高于美國的63.9歲。二是重大疾病健康風險得到有效控制。我國人口健康水平不斷改善,主要得益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相對高效,傳染病防控和慢性病防治措施成效明顯。2024年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現在吸煙率為23.2%,比2022年下降了0.9個百分點。一般人群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下降至5.86%,5歲以下兒童的陽性率降至0.3%,提前實現防控目標。重大慢病的過早死亡率由2019年的16.5%下降至2023年的15%。2024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4.3/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4.0‰,婦幼健康核心指標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三是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不斷提高。2024年,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31.87%,比2019年提高12.7個百分點、比2023年提高2.17個百分點,保持較快增長。
同時,我國人口健康素質提升仍面臨一系列復雜問題和挑戰。人口慢性病負擔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且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精神衛生問題突出,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上升;健康知識普及不足,運動設施和健康文化支持不足,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尚有較大提升空間;醫療衛生資源不均衡,部分地區出生缺陷率較高,農村兒童營養改善仍需加強。
從思想道德素質維度看,我國人口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文明新風得到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根據《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全國注冊志愿者達2.32億人,組建了135萬支志愿服務隊伍,實施了文明實踐、陽光助殘、環境保護、為老服務等多主題的1127萬個志愿服務項目。在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毛相林、張桂梅等時代楷模,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涌現出鐘南山、張定宇等一批優秀典型人物,引領激勵全國人民。在脫貧攻堅主戰場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黨員干部和群眾團結一心、英勇奮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得到集中體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得到充分彰顯,偉大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新光芒。
不過,我國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建設仍然存在短板。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網絡輿論紛繁復雜,道德失范現象時有發生,對人們思想和社會輿論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的重點任務。一是全面提高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首先,加快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謀劃,提升教育質量,重點培養高精尖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創新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內在動力。其次,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優化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最后,著力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推動全民終身教育,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深入實施,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
二是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質。一方面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讓育齡群眾“生得好”“育得優”。健全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加強優生優育指導服務,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兒童醫療服務能力;推動普及兒童早期發展與托幼服務,深入開展優生優育進萬家活動,提高家庭科學育兒水平。另一方面不斷提高人口健康預期壽命,讓居民“活得更長”“活得更健康”。把衛生健康工作與群眾工作緊密結合,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持續開展健康知識進萬家活動,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加強重大慢性病預防和早期干預,完善職業健康管理,特別是健康體重管理和心理健康促進;加強老年健康服務,促進健康老齡化;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重視青少年體育和心理健康工作。
三是全面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質。其一,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其融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個環節。充分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等典型示范作用,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模、爭做先鋒。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培育良好的家庭道德風尚和家庭文化。其二,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建立健全信用評價和信用監管機制,加強信用監管,弘揚誠信文化,提高社會信用水平。其三,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業發展等各個方面,傳承優秀文化基因,提高民族文化自信。